第A03版:资本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二季度中国“股债汇”三市怎么走?

昨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23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展望二季度,全球经济在消费、就业、通胀等领域的结构性矛盾和分化特征将更加明显,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更多拖累。美欧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将持续演化,美欧货币政策紧缩步伐可能分化,美元指数将继续从高位回落,全球股市持续承压。

相比之下,《报告》预测,二季度中国经济将全面进入疫后修复期,消费有望延续较好恢复势头,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将继续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逐步企稳,出口增速有望筑底修复,降幅或继续收窄。加之2022年同期基数较低,预计二季度GDP增长7.6%左右,增速较一季度上升3.5个百分点左右,或将为全年高点。

货币政策、股债汇三市走向如何?

展望二季度,《报告》称,我国政策利率较大概率保持不变。一方面,当前宏观经济持续恢复,调降利率的必要性下降。预计二季度7天逆回购利率仍为2.0%,1年期MLF利率仍为2.75%;另一方面,目前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通胀率低且还未出现明显升高迹象,因此货币政策收紧可能性不大。

股市方面,二季度A股仍有上行的可能。经济持续恢复预期转好。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效果的逐步显现,实体经济供给需求两端将继续恢复,实体经济向好将持续提振投资者预期,对A股形成支撑。

稳经济政策陆续落地有望推动A股相关板块走强。新一轮稳经济增长政策有望陆续落地,在政策利好加码作用下,高端制造、传统制造、科技板块以及优质“蓝筹”股将会获得更多实质性利好,从而带动市场活跃度上升。

外资有望持续增持A股。一方面,中外经济周期错位可能进一步凸显,在中国经济稳步向好带动下,外资有望持续增大对A股的配置。另一方面,近期沪深港通股票标的范围扩容,投资标的多元化以及开放力度增大将进一步吸引外资流入。

美联储加息对A股的负面影响显著下降。尽管美联储加息周期仍未停止,但市场普遍预计本轮加息周期已进入下半程,外部扰动影响的减弱也将助力内地股市市场信心进一步修复。

债市方面,二季度债券市场有望维持稳定运行。债券发行总量维持平稳,结构分化或将继续。预计财政政策将继续加力提效,国债、地方政府债等利率债发行量将继续增加。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带动下,企业信用债发行有望同步提速。

汇市方面,二季度外部制约因素减弱,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的因素将更多显现,人民币将继续维持双向波动、稳中有升走势。

中国稳汇率政策信号明确。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后,在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易纲行长再次发声强调了2023年稳汇率工作的重要性。

以量补价将继续助力银行盈利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同比增速达10.0%、10.4%,分别高于上年同期1.42、1.64个百分点。资产和负债增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贷款和存款,202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

《报告》分析,盈利增速放缓的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上年度银行业实现较高盈利,抬升了基数;二是利息收入承压,人民银行持续引导银行业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LPR下行带来银行业净利差持续收窄;三是非息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贡献度下降,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为18.8%,同比下降1.01个百分点。

《报告》称,2023年以来,商业银行伴随经济复苏呈稳健扩张态势,预计资产负债规模将保持 11%以上的较高增速。2023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3.97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20.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5%。贷款扩张将持续驱动银行体系规模增长,考虑信贷投放节奏因素,全年贷款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

《报告》预计,2023年,以量补价仍是银行盈利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在稳增长目标下,上半年各类政策将灵活适度,形成合力,为银行存贷款规模增长提供宏观基础并奠定行业盈利的基石。同时,随着经济复苏,居民、企业用信需求将进一步扩张,银行业息差水平跌幅有望收窄;综合化经营稳步推进,理财、代理、托管、基金等领域非息业务发展有望回暖。

展望2023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有望回归6%水平,营收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息差收窄态势有所放缓,信贷规模持续增加,理财市场恢复助力非息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回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