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篇

王夕源,把“委员作业”写进农民的心坎里

王夕源

□周晓方

我认识王夕源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为迎接香港回归,我组织了一些名家书画笔会,对接单位是民革青岛市委会的宣传处,虽然与组织处并不来往,但在偶有的交谈中,组织处处长王夕源的文雅、幽默和直言不讳还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得知,王夕源进入民革机关之前,30岁加入民革,33岁当选青岛市政协委员,34岁获评高级工程师。作为科研人员,他从27岁起就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作为。

不仅如此,担任过民革青岛市委秘书长的王夕源,当选过数届省、市政协委员。在任省、市政协委员的25年间,他以“三农”为主要议题,提交社情民意信息等700多件。他的建言献策数量多、质量高,其中涉农信息、建议和调研报告100多篇,获市级及以上领导重要批示20多件。他十几次获评民革中央和省、市级参政议政先进个人,2018年荣立省政协二等功。

由高级工程师到机关干部,面对政协工作经历和经验的空白,他利用已养成的科技攻关习惯和优势,很快就掌握了参政议政的要领。他认为,政协委员就应该多替社会弱势群体代言。因而自觉地关注“三农”问题,自愿为农民代言。

1994年,王夕源提交的《农贸市场应淘汰杆秤增设电子秤案》,得到市工商部门的重视和采纳,青岛也成为国内最早提出“淘汰杆秤”的城市。1997年,他带队赴平度水库移民村实地调研,提交水库移民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获市有关领导批示,市县两级政府共同拨款300万元用于“扶贫工程”建设,成为当年统战系统调研成果的范例。

从1999到2005年,他先后提交《加快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案》《人大代表应减少官员比例增加外来务工人员案》等十几件涉农提案。2004年起,王夕源几乎年年都有涉农提案。如2006年《从建筑行业入手全面解决“讨薪难”》、2008年《合理安置“农民工”自发劳务市场案》、2010年《落实一号文件 统筹城乡发展》、2013年《完善伏季休渔制度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2014年《加快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案》、2015年《建立农产品安全产地准入制度》、2016年《完善农业保险 保障农民利益》和2017年《重视解决“依法讨薪难”案》等。

王夕源2009年提交的《建“民工公寓”案》还缘于一段故事——有位邻居隔壁屋租住了一群年轻女工,她们每天深夜下班后在楼道洗刷、嬉闹,影响邻居休息。在多次劝阻无效后就有了“打官司”的想法。显然,这无法解决问题。于是王夕源建议为农民盖房,没想到得到了市国土房管局局长的面复,为此出台了《城市外来工居住规范标准》。2013年秋,有位农村姑娘慕名而来找到他,诉说自己家遇到的不公:一年前村里欲征用她家的3亩果园,“协商”补偿8万元,家人觉得补偿过低没同意。没想到三天后果园竟被铲为平地。报案之后一直没有结果。王夕源“接案”后查阅了相关法规,并现场确认了此次“征地”没有任何批文和公示,属于“以租代征”的违法行为。根据有关规定,“合计不得低于近三年平均产值的16倍”的土地补偿加安置费,至少也得40万元,难怪农户不同意。王夕源据理力争,很快得到省委领导的批办。村里只得放弃征地,并以赔偿12万元的方式结案。

多年来,王夕源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40余种报刊发表政治理论、社会评论等文章500多篇。他的许多提案建议经媒体报道或领导批示后,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事业的发展。

王夕源把“委员作业”写进了农民的心坎里。他先后撰写了十几篇涉农调研文章;完成14万字的《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博士论文和答辩,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渔业经济专业博士学位。因在“三农”领域参政议政名气渐增,2012年,王夕源被推选为民革中央三农委员。

2014年夏,山东、河南等12省区遭遇大旱,挂职市农委副主任的王夕源带队下乡督查抗旱。他察觉到国家投入亿万资金建设的水利工程并没有充分利用好,现代农业依然有“靠天吃饭”的隐情。于是,他写出《应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审计监察》的调研报告,此文经全国政协《信息专报》转水利部获部长批示,省水利厅即派调查组实地核查,解决反映的问题。此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纷纷刊发了《农田水利怎能只管建不管用》的议政结果,一时赞声如潮。

王夕源在专门协商的岗位上不仅有建言数量,而且有议政质量,实现了从“建言”到“立论”的议政飞跃,形成了诸多创新理论或研究成果。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王夕源又为科学振兴多次建言立论。一是“空心村”的农民减少不是无人种地的危机,而是农民致富的良机;二是在人多地少的乡镇实行就地城镇化,在人少地多的乡村实现种粮规模化;三是城镇化建设的集约用地和占补平衡,不会减少农田,威胁粮食安全。四是未来乡村振兴的蓝图不是人车密集的工业园,而是粮田广袤的农庄园;五是让种粮农民致富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标志。

2018年,王夕源撰写的《“乡村振兴”六论》等文章,由澎拜新闻、《中国政协》杂志选登。他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三农”问题之所以得到明显缓解,正是得利于城镇化率由17%提高到60%以上,城镇化的最大变化就是生产、生活用地的人口密度百倍提高。伴随城镇化和百万“空心村”的合并与减少,必将腾出数亿亩农村土地参与流转,谁来种地的问题会自然解决。

王夕源很谦虚,他说:“履职尽责、建言献智是我的职责。今天的成绩,要感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局面,为我们创造了履职为民的政协舞台、反映民意的政务渠道、畅所欲言的政治环境。我会为改革开放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