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胶州湾畔,青岛湾口,青岛天后宫向海而立。
“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这是老青岛人常讲的一句话。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青岛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是一处集收藏、研究、展示青岛地区民俗文化、海洋文化与妈祖文化于一身的公益性博物馆。
走近青岛市民俗博物馆的大门,其屋檐舒展如翼,非常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特征。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
站在庭院里,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建筑别具一格,建筑布局采取中国古典的轴线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古树名木点缀于院内,金桂、黄杨等枝繁叶茂,是典型庙宇与园林风格的有机结合。馆内建有天后殿、龙王殿、财神殿、六十甲子星宿神殿、民俗展室。
进入正殿天后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威严的妈祖像,民间称之为“海神娘娘”。妈祖像的两边是妈祖的护将“千里眼”和“顺风耳”。正殿两边分别是财神殿和龙王殿,财神殿供奉的是文财神和武财神,龙王殿供奉的是传说有降雨本领的东海龙王。通常在人们的印象里,妈祖是福建以南地区比较多见的信仰。其实,以海为生的百姓信仰具有互通性。中国许多地方皆有天后宫,历史悠久的青岛天后宫是青岛的一个重要城市文化资源。
中国结、剪纸、玻璃烧丝工艺、烙画……在游览青岛市民俗博物馆的过程中,记者详细了解了青岛地区许多种民俗文物,馆内展出的每一件藏品,犹如一本生动的历史教材,是青岛民俗文化的缩影,也是我国民俗艺术的写照。
在博物馆中,还有“梨园双花颂——青岛民间戏曲文化陈列展”。作为青岛地区最为流行的地方戏——柳腔和茂腔,柳茂花繁,硕果累累。“进了即墨地儿,踩了两脚泥儿,吃着地瓜干儿,听着柳腔戏儿。”这首即墨民谣生动描绘了柳腔的声韵、神韵。柳腔是形成于即墨、平度交界的大沽河流域,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青岛地区独有的一个地方剧种,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茂腔生根于青岛原胶南市、胶州,并在胶东半岛一带广泛流传。两者均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喜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腔和茂腔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人们一种表达情感、传播故事的重要载体。演员们以其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给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戏曲世界。它们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深深地刻画了这片土地上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风貌。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戏曲腔调中,浓烈的乡土风味扑面而来,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追古思今,这不仅仅是一个戏曲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性的映射。
山门之外,是车水马龙、欧陆风情的海上都市;山门之内,是晨钟暮鼓、古韵悠长的飞檐反宇。文化传承,你我共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的讲解员老师告诉记者,博物馆内常年举办各种特色民俗文化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青岛市民俗博物馆成为了青岛最富有特色、纯正质朴和最贴近市民生活的民俗文化家园和北方妈祖文化的重要传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