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篇

聆听老建筑的故事,感受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青版财经小记者走进青岛迎宾馆

小记者们正在参观建筑要素微缩展。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青岛以“海上都市、欧陆风情”的城市风貌蜚声海内外,坐落于胶州湾畔的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又称青岛迎宾馆)更是近代中国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幢德国建筑。近日,青版财经小记者来到青岛迎宾馆,聆听老建筑的故事,感受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南区龙山路26号,始建于1905年,落成于1907年。由德国著名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庭院面积5.5万平方米,是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涵容了新罗马风、青年风格派、巴洛克、中国建筑元素等多种建筑艺术风格。作为“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代表,其装饰之豪华、造型之典雅,至今仍雄踞我国单体建筑之首列。

这栋建筑的外观设计十分精美别致,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花岗岩、高坡度的楼顶、厚厚的墙身、窄小的窗户,都是德国建筑特有的风格,楼上设有阳台,楼门开于西侧,从而形成外观舒展优美,粗犷华贵的德国建筑风格。讲解员老师告诉小记者们:该博物馆建筑主体为四层,大小房间66个,主要房间19个。对研究青岛近现代城市历史进程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首先,小记者们跟随讲解员老师参观了这栋老建筑内部的各个房间,这座建筑的室内装饰也体现了“欧式风格”。进门后是通高两层的中央大厅,米黄色内墙,简洁高雅的木质楼梯直通二楼。大厅左侧是舞厅,座钟、灯饰以及伴舞用的钢琴全由德国运来。大厅的右侧是宴会厅,顶部有精美的吊灯。大厅东侧设有“花房”,中央有漂亮的喷水池,顶棚采用钢结构,横梁上有通气口,这也是青岛最早使用钢架构件的建筑之一。

讲解员老师特别介绍了大厅内的德国紫铜水晶吊灯:花枝形灯架是用紫铜打造而成,吊灯下方悬挂着数百枚水晶吊坠,整体造型仿佛一朵含苞待放的水晶之花。吊灯顶端用直径20毫米的钢索串起来,使力学与工艺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把重点记在本子上,并积极举手和讲解老师进行互动。

参观中,一架特别漂亮的三角钢琴吸引住了小记者们的目光。“这架典雅的三角钢琴,存放于舞厅乐池之中,是至今为止中国保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博兰斯勒钢琴。”讲解员老师介绍道:“据琴身上的编号计算,它诞生于1876年,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虽历经百年沧桑,但琴胆、共鸣板、音钉、琴槌、制音器、踏板及琴壳等构件完好无损。”

小记者们还参观了建筑内正在展出的几个展览。城市之初——建筑艺术图片展,这个展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前青岛的城市生态,涉及建筑、街道、港口、铁路、城市建设、建筑施工、内部构造、建筑风格、历史人物、历史沿革等内容。

建筑要素微缩展,集中展示了青岛迎宾馆外立面的建筑元素,包含青年风格派山花、中式重檐攒尖顶、爱奥尼柱、青年风格派雕花等内容。通过介绍,小记者对这栋东西方艺术完美融合的老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经典馆藏文物展,包含馆藏定级文物、建筑遗留文物、征集文物等。从不同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这座建筑丰富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内涵和建筑本身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青岛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落座于风景如画的信号山南麓的青岛迎宾馆,犹如一条横亘青岛历史的卧龙,几经沧桑巨变,几经风吹雨打,其美丽的容颜没有丝毫消减,反而增添了更多魅力。通过这次活动,小记者们不仅了解了青岛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感受到了青岛特有的东西方完美融合的建筑艺术,在参观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