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
昨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感受身边变化 共享城市美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市南区专场。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市南区坚持民生事业和民生产业融合发展,精准聚焦居住环境、社会治安、基本医疗、文体生活、基础教育、社会帮扶六大领域,在提标提质、便民惠民上持续发力,将财政支出的7成以上投入民生领域,高质量推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5类29项民办实事,高效率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闹心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域更新城区环境不断优化
结合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景区、街区、社区功能品质、环境品质全面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城区。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0个,涉及楼座1081栋,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2万户,新投入使用加装电梯129部,建立老旧小区改造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大物业”管理模式,打造智慧化物业管理试点小区11处,改造后老旧小区100%实现物业化管理。
坚持新建与共享并举,完成17个停车场建设,新增泊位2500余个,累计接入“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4.64万个,开放共享30家商城、酒店、写字楼经营性停车场、10个住宅小区停车设施,释放泊位9700余个,累计共享泊位1.9万余个。提升城区环境品质,推进公园与城市深度融合,打造“大景观+小景致+全域花海”的城市格调,浮山森林公园开园,团岛山打造如是书屋、松林客厅等景观亮点,太平山实现与中山公园、植物园、榉林公园联通,城区内所有山头公园全部对外免费开放;打造7条林荫廊道、8处口袋公园,让市民游客在“小而美”中体验“微幸福”。
提标扩面 教育品牌持续擦亮
立足优质资源基础,直面结构性矛盾问题,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深化改革,进一步激活要素、释放潜能、提升效能。提升优质保障供给,推进22所学校、幼儿园校舍维修改造,加快连云港路小学、青岛7中改扩建项目、锦绣华城幼儿园等学校建设;做好学位保障,内部挖潜扩班49个,5所学校继续通过分校办学增加学位供给,有力满足了今年新生入学需求;强化教师梯队建设,8名教师成为齐鲁名师、省名班主任、市首批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主持人,人数居全市首位;深化海洋教育水平,与中国海洋大学等21个单位签约成立海洋教育实践研究基地,设计10条海洋研学路线,海洋科普移动课程覆盖初小幼52个单位5700余名学生。
推进均衡事业发展,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深化集团化办学,升级“336”集团化办学项目,打造3个融合型教育集团、3个“聚合型”教育集团、6个“联合型”教育集团,组建12个教师成长共同体、10个集团化办学教学共研体,培育“1+N”集团化办学项目成果12个,60余名教师参与集团共享,3个教育集团获青岛市首批集团化办学典型,在青岛市获奖总量居第一。
高效为民 医疗服务更加便捷
坚持问题导向,靶向解决群众挂号难、看病难问题,以优质资源的普惠共享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服务。升级医疗载体服务水平,市南区人民医院完成升级改造,市民健康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正选址落位,现有基层医疗机构470家,已实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完成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2024年底全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
优化医疗资源共享模式,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促进全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成立青岛市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医疗健康集团,建设青岛市首批“共管病房”,组建青岛市首个“1+1+1”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立“慢病规范诊疗中心”,开通青大附院“知名专家号源直挂”服务,深化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29.88万人,签约率达61.16%,为5.16万名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健康查体。
用心服务 社会帮扶不断强化
以市场化的运营逻辑,不断拓展社会帮扶形式,提升服务保障质效。优化全龄人群服务。围绕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区,不断优化老年人、婴幼儿、青年人服务保障供给。新建、改造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20处,健全“普惠+特惠”老年人助餐机制,探索与辖区餐饮企业合作供餐模式,运营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全年将累计达40处,餐位数同比翻一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助老食堂街道覆盖率100%。登记备案养老机构27家、备案床位3860张,为6000余名独居老年人提供关爱探视服务;扩大普惠优质托育服务供给,在重点园区、楼宇布局托育空间,吸引托育机构30家,托位总数达1538个,建成市级示范托育机构3家。
打造青年友好型产业园区和产业社区,结合今年开展的15座老旧楼宇改造提升,建设楼宇餐厅、停车泊位等配套设施,方便青年人出行、工作、生活。强化社会事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新增就业3.83万人,累计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3985个,服务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5000余人次,开展技能人才培训8763人,困难人员安置率超90%。创新“街区创业生态圈”,打造中山路“创业里院”“创业大街”“创业小巷”等开放式创业新空间,推出创业孵化“云平台”,扶持创业2697人次,创业担保贷款规模1.57亿元。将困难群体供养标准在去年基础上提高了5%,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733万元,获评全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喃喃解忧”救助服务品牌获评“2023年度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