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基金经理突破3600人“公奔公”成趋势

公募基金经理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攀升。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经理人数攀升至3663人。与此同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队伍人数不断增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变动已经成为常态。

2023年全年有320位基金经理离任,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虽然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仍居高位,但是并未随着总人数的增加和震荡行情而出现继续攀升的趋势,这或许意味着基金经理“出走潮”暂歇。同时,与往年“公奔私”不同,2023年离职基金经理“公奔公”成为主流。越来越多2023年上半年离职的绩优基金经理陆续在新东家亮相,多数为从中小型基金公司跳槽至规模更大的中大型基金公司。

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下滑

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有来自128家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的320位基金经理离职,这一数字低于2022年的323位,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

近年来,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居高不下,逐年攀升,2019年至2022年分别有225位、252位、320位和323位基金经理离职。

截至2023年年底,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连续两年下跌,基金经理业绩考核压力徒增以及绩效薪酬递延制度的实施,基金经理职位的从业性价比不如以前。在基金经理从业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离职人数意外出现下滑,可能意味着基金经理“出走潮”暂歇。

2023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最多的基金公司为嘉实基金,离职人数为11人,尽管如此,嘉实基金仍是基金经理人数第二多的基金公司,在任基金经理人数达到100人。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不低于5人的公司有17家,其中既有规模超万亿的头部基金公司,也有规模不足30亿元的小型基金公司。

对于基金经理离任的原因,基金公司给出的理由多为“个人原因”。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基金经理离任多为两大原因:一是个人主动选择离职,这类人出于职业发展的考量,比如薪酬待遇不及预期、排名考核压力过大,或者有更好的职业选择等;另一方面则是被动离职,比如触犯法律法规、个人考核不达标等导致其无法胜任基金经理一职。

值得注意的是,15家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的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超过新聘人数,基金经理人数呈现净流出状态,其中德邦基金和江信基金基金经理人数均减少4人,江信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人数更是降至3人。

对于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人数众多,作为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机构,小范围人员流动实属正常。不过,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核心人员流动太快,团队稳定性不佳,可能会严重影响基金产品的正常运作,甚至会对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造成伤害。

“公奔公”成优先选项

2023年离职的基金经理中,有不少人为基金公司“顶梁柱”,如民生加银基金于善辉、恒越基金高楠、英大基金汤戈、新华基金栾超等离职时均引发市场关注,其中多数为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

与往年创设或加盟私募基金不同,2023年离职的基金经理跳槽至别家公募基金成为主流。2022年5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规定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后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而基金经理跳槽至公募基金则一般只有6个月的静默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金经理“公奔私”现象的出现。

2023年上半年离职的基金经理陆续在新东家亮相。例如,2023年1月离任的恒越基金原权益投资部总监高楠于2023年下半年出任永赢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2023年4月离任的民生加银基金原副总经理、FOF(基金中的基金)基金经理于善辉,加盟博时基金并出任博时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专职委员。

此外,2023年离任的中银证券白冰洋加盟富国基金、英大基金汤戈加盟方正富邦基金、中加基金冯汉杰加盟广发基金、长城基金何以广加盟兴证全球基金、诺安基金蔡宇滨加盟招商基金、宝盈基金陈金伟加盟鹏华基金、长盛基金周思聪加盟平安基金等。

震荡行情也是绩优基金经理奔私的阻碍之一。公募行业发展迅速,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头部基金公司凭借强大投研平台,不仅能为优秀的基金经理提供可观的薪酬,也能提供丰富的投研资源,这些对优秀人才形成巨大吸引力。随着公募基金生态更加丰富和规范,也为行业留住更多人才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不难发现,2023年“公奔公”的绩优基金经理中,多数是从中小型基金公司跳槽至规模更大的中大型基金公司。尽管近年来公募基金经理薪酬普遍受到递延政策等影响,但中大型基金公司在薪酬、平台资源以及职务上仍比中小型基金提供更多选择。

据《证券时报》 吴琦/文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