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末,激光雷达、商用自动驾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智驾企业相继曝出上市计划。
过去“雾里看花”的智驾行业,在相关企业IPO招股书披露中,露出经营情况的冰山一角——量能普遍提升,同时毛利不约而同出现剧烈下滑。
2024年,汽车智能化竞争升级。近日,理想汽车选择了英伟达的超高算力舱驾融合架构Thor(雷神)中央车载计算机,并计划用于理想的下一款车型。而随着国内L3自动驾驶政策的逐步明确,头部激光雷达企业也在筹谋尽早布局高级别智驾市场。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包括中控大屏、语音交互、车联网等智能化前装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70%。其中,中控娱乐系统的前装渗透率已经超过90%。
而除较为成熟的座舱产品,包括NOA和高级辅助驾驶ADAS系统在新车的智能驾驶前装渗透率也接近50%。
这意味着,过去通过加速渗透实现高速成长的智能汽车,也已经被拉入了价格博弈的旋涡之中。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A股7家聚焦汽车智能化赛道企业中,所有企业均在2023年实现汽车相关业务的成长,但仍有5家企业2023年前三季度企业的销售毛利率出现下滑。
其中,下降程度较高的企业,包括已经于2023年9月宣布拟出售汽车电子业务板块的北斗星通等。
财报显示,北斗星通子公司北斗智联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57亿元,同比高增72.66%。但与此同时,其汽车业务毛利2023年上半年录得6.54%,同比下降4.16个百分点,亏损达7927万元,同比增亏76.64%。
汽车智能化首波红利结束之后,北斗智联这样聚焦汽车智能赛道的企业,已经开始在整体竞争格局中落入下风。
而头部企业,在2023年汽车智能化企业的毛利下降大潮之下,也受到了包括汇率因素在内的客观环境影响。
智能汽车领域最受关注A股企业,德赛西威2023年三季度拆分毛利同环比均出现下降,其一部分受美元采购芯片导致汇率损失引发,另一方面也受车厂降价大环境影响,难以有效实施成本转嫁。
然而,行业的竞争难阻头部企业继续提升市场份额。德赛西威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归属股东净利增速超过三位数,营业收入增速超过50%。
“我们总体对2024年是乐观的,汽车智能化、舱驾融合的趋势才刚刚开始。”某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车厂降价的事情不好评估,我觉得2024年就总量来看还会是继续增长的态势。”
布局高级别智驾市场
2024年的汽车智能化竞争格局,在近日举行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以下简称CES)上有所预示。
比如曾经博世畅想的汽车电气融合一体化的构想,有望在2024年进一步走入现实。
近日,英伟达对外宣布,理想汽车选择了英伟达于去年发布的超高算力舱驾融合架构雷神中央车载计算机,并计划用于理想的下一款车型。而在此之前,吉利旗下极氪也选择了雷神架构作为下一代车型的中央计算,并预告2025年量产。
而有消息显示,作为英伟达Orin平台在国内的头部供应商,德赛西威或将继续承接英伟达相关的舱驾融合域控的相关解决方案,成为国内舱驾融合方面的先行企业之一。
类似地,另一家汽车智能化企业中科创达所投资的畅行智驾,也在CES上推出了面向中央计算的单SOC舱驾融合域控制解决方案“RazorDCX Tarkine”,其主打在囊括安全冗余,高性能中间件与高效工具链情况下实现汽车智能化部署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而随着电气架构进一步融合,其带来的是整体的汽车智能化设备搭载性价比的提升。同时,行业价值在电气结构的升级中,引发价值链进一步向头部企业聚集,整个行业的生态体系也有望加速重构。
除解决方案之外,随着国内L3自动驾驶政策的逐步明确,包括禾赛(HSAI)、速腾聚创两家头部激光雷达企业也在CES发布适应于L3自动驾驶的长视距高精度激光雷达新品,筹谋尽早布局高级别智驾市场。
较劲的也不只限于国内企业之间。如奔驰在CES上发布虚拟助理MBUX,马瑞利在CES上发布的软件定义座舱体验,都将智能汽车的竞争推及至座舱人工智能领域。包括FORVIA、友达等均通过智能化实现新的座舱视觉体验。
在国内竞争围绕“同题作文”的环境下,海外企业通过人工智能体验,开始将汽车智能维度进一步升格,对中国企业实现错位竞争。
2024年,汽车智能化的新一轮混战,似乎在所难免。
供稿:《21世纪经济报道》 赵云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