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国学?时人多将其理解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简称,未为不可,然而,“国学”一词在近代特有所指。梁启超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可以“养成国民”,可以“保国粹”,故“恃此足以立国矣”。
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用新的科学方法,将旧学分科整治、撷其粹,存其真,续清儒未竟之绪,而益加以精严,使后之学者既节省精力,而亦不坠其先业,世界人之治‘中国国学’者,亦得有籍焉”。
可见,从历史的维度看,“国学”代表着一种既保守又创新、既古老又新潮的价值追求和治学风格。
20世纪20至30年代中期,是国学研究的鼎盛期。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等人提倡整理国故使得国学研究成为一时风尚。国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竞相设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不仅面临着外来侵略,还面临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入侵对国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被引入,而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引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国学的传承和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挑战。这种时局对国学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探讨。正是在那样一个时代,洪北平写就了《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写就了《国学概要》,曹聚仁写就了《国故学大纲》,甘鹏云写就了《经学源流考》,马瀛写就《国学概论》,王易写就《国学概论》。这些著作奠定了近代国学的发展根基,对于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国民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在这一时期承担了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国学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一种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方式。
汇择国学之粹,再现国学之菁
《国学概论选粹》共收录六种典籍,包括洪北平《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马瀛《国学概论》、王易《国学概论》。以上六种典籍皆是选择精良版本,高清影印。每本典籍之后附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前撰对作者生平、本部的内容等进行简要说明。
上述这些民国时期高中、大学老课本实乃近代国学之精粹。清末民初时期,诸多学者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国学概论选粹》遴选权威版本汇编,浙江大学教授傅杰曾言:“我以前买过甘鹏云的《经学源流考》,也读过王易的《国学概论》,半数则未曾见。如今汇而重印,开我眼益我智。”《国学概论选粹》的出版宗旨是以立人之心,做育人之事,为后学开辟通往传统文化殿堂之门径。
《国学概论选粹》将当时名家大师之作编纂成书,而主编杜泽逊长期从事古籍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四库学和山东典籍研究,旧学深厚。对学者与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国学概论选粹》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典籍。
珍藏影印版本,重温百年经典
《国学概论选粹》采用锁线裸脊装订,书籍做旧如旧,内页采用70g进口豪门轻型纸,这种纸造价不菲,但观之如有岁月拂过的痕迹,抚之手感温软书香满盈。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编者克服诸多难题,力争能够原汁原味地重现百年前的经典。
《国学概论选粹》作为高清影印版书籍,力求一比一还原原版风貌,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也为那些想要了解国学经典的读者提供感受原著的重要途径。
读过《国学概论选粹》,就会发现,国学的精髓在于对天道、人伦以及生命的深刻体悟,它不仅造就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也为巍然耸立的中华民族精神奠定了根基,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能。
《国学概论选粹》立足于存真传古,在众多的“国学概论”传本中选择菁华,以飨读者。让我们通过《国学概论选粹》进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指引我们走向更高远、更辽阔的境界!
本报综合整理
编撰心得
“学习国学实非守旧,乃开新之津要,民族自信之源泉也”。书中记录了大师云集的民国时期那些耀眼的思想成就,对于历史、文化和学术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书中的金句读来也是句句入心,如“是故立志正,则德业双修,人己两利。”“读书宜正心术。”“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本书主编 杜泽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