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秀红
我无意中发现,大多数青岛的“煮夫”们都有一个习惯,他们去市场上买菜,首先问的不是菜的价格,却是“是不是本地的”。而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投其所好:“是,地道夏庄货,你看这柿子,青肩红身,是杠六九;黄瓜是叶三,刺少,有黄瓜味。”摊主们操着城郊农民的口音,诚信度相当高。人肯定是本地人,但是菜可真不一定。在青岛的蔬菜界,“夏庄”这两个字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只要说是夏庄蔬菜,总能卖出比别的产地的高出好几元的价钱来,而且卖得也快,买得也心甘情愿,不服还真不行。
去年5月份,我们去夏庄村采访,见到了真正的杠六九西红柿和叶三黄瓜。热情的栾大叔给我们描述了夏庄蔬菜的高光时刻,回忆了夏庄菜种植过程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栾大叔七十多岁的年纪,和蔼可亲。他是我所有的采访对象中思路最清晰、记忆力最好的人。他说他在夏庄村干了三十多年的村书记,夏庄的山水树木,人情世故,都像印在脑子里一样。他决定和参与了许多瓜果蔬菜的引进和培育,像我们这样的采访者,他接待了一批又一批,都有经验了。
采访是从栾大叔的提问中开始的:“你们知道夏庄的西红柿为什么叫杠六九?黄瓜为什么叫叶三?”说实话,之前在其他村采访的时候,写过杠六九西红柿和叶三黄瓜,杠六九从字面意思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而且网上也能查到。就是一种西红柿品种的编号。叶三黄瓜还真查不到。我小时候也常在地里帮家里干活,家里也种过这种黄瓜,莫不是黄瓜叶子边上有三个尖?我把我的猜测说出来,栾大叔说:“不对。”小菜菜说:“是有三个叶子?”听着我们稀奇古怪的答案,栾大爷也不卖关子了,说:“叫叶三的原因是:黄瓜秧子长出三个叶子的时候,必定要结黄瓜。别的品种,要长出七八个叶子来才能结黄瓜。”
栾大叔又说,“其实杠六九和叶三并不是夏庄的独有蔬菜,夏庄最著名的蔬菜是墩豆和大葱。”
栾大叔告诉我们说,墩豆也是一种芸豆。其他的芸豆是架豆,就是用竹竿搭架子,芸豆爬蔓生长,墩豆是直立生长的。春天3月底4月初下种,5月底6月初就能采摘,6月中旬大量上市。早年间墩豆上市时节,每天早晨,青岛市蔬菜公司的运输专车,会早早停在夏装大集的路边,村民们只需把各自地里的墩豆摘下来,运到车边称重,收钱即可。量大时,夏庄每天能有几十万斤墩豆上市,青岛市的各大蔬菜公司都有出售。青岛市民平均每人都能吃上一斤夏庄的墩豆。那时候,夏庄周围大部分村子的蔬菜还在用人力车运到市区的各大菜市场叫卖,夏庄村已经用三辆加长“大头车”运菜了。栾大叔说,这是青岛市蔬菜公司奖励他们村的,奖励的物资还有紧俏的农药和化肥。
栾大叔介绍说,最著名的墩豆品种叫沙克莎,豆荚长得细长翠绿,产量很高。墩豆是青岛地区特有的芸豆品种,深受大众喜爱,吃法也多样。芸豆炒肉、干煸芸豆等都是当地名菜。沙克莎老了,豆粒很大,可以蒸着吃,豆粒蒸熟后,软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后来引进了另一个品种,叫美国豆,美国豆结的豆荚圆长,颜色青绿,比沙克莎高产,但是吃法单一,就是一种纯菜豆。
到了秋天,大葱是夏庄菜的主打品种。夏庄的大葱用的是章丘大葱的改良品种。那时候,栾大叔是村支书,他带领其他两名村民,连夜坐火车到济南,再转道章丘明水,从一名专门研究大葱的教授手中,购得五十斤用面袋子装着的葱种子。这位教授在当时还是个右派,但是对大葱的研究始终没有间断。在劳动改造的黄河边的一个农场里,他专门开辟出一块地栽种大葱,并将改良品种提供给各地栽种。教授仔细地在面袋子上贴好标签,标注了大葱的习性和栽种方法,还把自己的名字也贴在上面,方便栾大叔遇到问题联系他。教授郑重其事地把装着大葱种子的面袋子交到栾大叔手上,千叮咛万嘱咐:看好了面袋子,别被人换了去。
栾大叔回村后,就组织村里的行家里手开始栽种。大葱一般在收完麦子后下种,育出小葱,然后在平整好的麦地里,每隔五十公分的距离挖一条沟,把葱苗栽上,七月中旬前就得栽完,要不大葱长不起个子来。然后根据大葱的长势,隔一段时间给大葱的根部培一次土,这样葱白在地下越长越长,沟也越挖越深,到大葱完全成熟后,连叶子能达一米半高,小个子的人走进葱地里,根本见不着个人影。
夏庄大葱脱胎于章丘大葱,具有了章丘大葱的所有优点:高、长、脆、甜。它还有自己的特色:葱白长,叶子高,抗倒伏。经过崂山水库水的浇灌,夏庄大葱甜度增加,辣度减少,无筋无渣,脆甜可口。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市大葱的主要供应地就是夏庄村。大葱收获的季节,人们忙活在葱地里,用铁锨扎到深土里,把大葱连根整棵挖出,捆成一捆一捆的,装到“大头车”上,运送到市内各大菜店,根本不用自己沿街叫卖。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也只有羡慕的份儿。
夏庄村的青椒、茄子、西蓝花、大白菜等蔬菜也都闻名岛城。夏庄因此被称为青岛市的“蔬菜超市”。市民们执念中的本地菜,其实也就是夏庄菜。栾大爷自豪地说:“我们村的水土好,种什么都好吃。”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夏庄的蔬菜不愁卖。只因夏庄菜就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