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套路频出警惕“贷款”便捷变“便劫”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刘栩
“贷款吗?”临时有事急需资金周转,可能是创业需要资金,也可能是刷爆的信用卡需要还款……怎么办呢?借!可是去哪里借?怎么借?如果此时突然接触到“网络贷款”低利息、到款快这样的信息,如果你相信了,可能就进入了骗子设下的虚假贷款骗局。
近年来,网络贷款类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受骗人群众多,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金额巨大,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多轮打击整治行动。高压之下,网络贷款骗局为何屡禁不绝、边打边冒?面对诈骗分子层层伪装、环环设套,老百姓应该如何识别骗局,捂好自己的“钱袋子”?
手法多变:需要交费的都是诈骗
网络贷款诈骗是不法分子通过开设虚假网站、电话、短信等途径,以低门槛发放贷款的名义,吸引被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者登录虚假网站。设置诱饵APP界面出现高额贷款额度诱导被害人,让被害人感觉贷款触手可及,直到被害人发现这不是“网贷”而是“网骗”。以下是四类常见诈骗手段。
第一类,假冒银行、网贷机构。骗子假冒银行或网贷机构的客服,向受害人提供网贷办理服务,他们的网页界面、合同条款等都伪造的和真实的别无二致,甚至为了让受害人相信,他们还会发送自己的银行工卡自证清白,普通用户很难分辨。唯一不一样的就是,骗子的贷款需要提前交钱,而交钱的名头五花八门:手续费、会员费、工本费等等。一旦转账交钱,骗子就会携款潜逃。
第二类,谎称资料有误、贷款被冻结。这类欺诈通常会利用“无需抵押、快速到账”等噱头吸引急需用钱的受害人。接着发送链接让受害人自行填写贷款申请,待所有资料填好后,骗子便以填写资料有误,贷款被冻结为由,告知受害者需要交解冻费,并且解冻费会随贷款一同下放。若是受害人不交,骗子就会以影响征信、涉嫌骗贷等理由吓唬对方继而达到骗钱的目的。
第三类,谎称银行流水不足,无法贷款。此类骗局下,骗子会在受害人填写完资料后,对其声称银行流水不足,也就是没有足够的还款能力证明。然后骗子就会提供给受害人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第一种是向骗子提供的指定账户转账刷流水;第二种就是向自己的银行账户转账刷流水,但需要提供验证码给“客服”审核。第一种就是直接往骗子手里送钱,第二种则是骗子利用先前提交的信息和验证码盗刷银行卡实施欺诈。
第四类,假借贷款资质“包装”。骗子利用部分人群征信低、资质不够无法贷款的特点,声称有内部渠道可以修正征信,帮忙“包装”贷款资质,以此吸引受害人,在向受害人索取个人隐私信息和高额手续费后,拉黑消失。最后,受害人不仅没能成功贷款,还被骗走高额手续费,甚至“上交”的个人信息被骗子用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擦亮眼睛:从源头上预防网贷诈骗
互联网时代,“非接触”式作案大大降低犯罪成本,网络贷款诈骗犯罪群体呈现逐步泛化的特点。“今天还是员工,明天就成团伙老板。”诈骗群体呈现“裂变”趋势明显,一个诈骗集团被解散或被打掉后,其他“员工”迅速招兵买马,成立若干新的诈骗团伙,继续实施诈骗。
记者采访中得知,当前网络贷款诈骗犯罪实施的对象正从不特定向特定转变,骗子对受害群体进行精准分析,甚至出现“个性化定制”的诈骗手法。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网贷骗术,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从源头上预防网贷诈骗。
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消费者选择贷款机构时,应首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不轻信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等传播的“小道消息”以及无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热线等咨询核实。
不贪图“一时便宜”因小失大。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切忌存侥幸心理、赌博心态。对陌生来电、邮件推销等非正规网络途径诱导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授权非官方APP使用协议;拒绝与陌生人共享实时位置、分享含有身份信息的照片,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总之,消费者应培养正确的消费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如不慎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形,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五大反诈利器
●国家反诈中心APP:官方手机防骗保护软件,接到诈骗电话、短信、登录了涉诈网址,它可以及时预警提示。
●96110预警劝阻咨询专线:遇到来电,说明机主本人或其家人可能正遭遇电信诈骗,一定要及时接听或耐心听取民警的劝阻提示;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遇到了骗子,也可以拨打96110咨询。
●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收到来自12381的短信务必要留意,说明很可能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要保持高度警惕,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谨防上当。
●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服务:查询本人名下持有多少张电话卡,有没有被冒用,专用短信端口10699000将在48小时内向预留手机号反馈结果。
●云闪付APP“一键查卡”:向公众提供银行卡数量、每张卡的银行名称、借贷记属性、脱敏卡号等信息查询服务。
资金安全知识知多少
资金诈骗常见情形:
1.冒充熟人、各级领导、公检法等机关实施诈骗。
2.利用银行卡转账实施诈骗。
3.以提供股票、彩票资讯为名义进行诈骗。
4.通过发布虚假中奖信息进行诈骗。
5.利用手机短信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骗取相关费用。
6.以网购退款为名义进行诈骗。
7.以各种投资返利为名义进行诈骗。
8.通过兜售虚假理财产品等方式进行诈骗。
资金诈骗核心手段:
忽悠人打款:用各种理由,最后电话引导客户向指定账户转账。
套取各类“码”:骗取客户的身份证号码、账户密码、交易验证码。
套取各类“章”:骗取或趁客户不注意加盖企业公章、财务专用章、法人章等。
记住这些要点避免上当:
1.电信、银行、公安系统的电话各自有自己的平台。
2.目前没有任何单位设置这种安全账号。所谓的安全账号百分之百都是骗子设置的。公检法等机关绝不会电话问你要银行账号、密码,也绝对不会要求个人转账到安全账户。
3.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对消费者进行退税的时候都会通过电信、报纸等权威部门公告,绝对不会打一个电话说我要退你的钱。
4.银行有产品信息查询平台,会收录该银行全部在售及存续期内个人类金融产品的基本信息。在购买银行的理财、代销的基金和保险等金融产品时,若未在平台上查询到相应的产品信息, 请谨慎购买。
防范措施:
要心明眼亮,遇事勿冲动、要冷静。做到“六不”“三问”:不轻信、不汇款、不透露、不扫码、不点击链接、不接听转接电话;遇到情况,主动问本地警察、主动问银行、主动问当事人。
个人账户:管好自己的账户(银行卡、存折)和身份证、严格保密个人账户密码(银行卡交易 密码、网银和手机银行交易密码)和身份证信息、交易验证码不告知他人。
公司账户:管理好自己的“票”(支票、本票、汇票)、管理好自己的“章”(企业公章、财 务专用章、法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