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资本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A股严把入口关,港股新受理IPO增近4成

赴港上市成为了不少企业的选择。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讯 “走一步看一步。”沪上一名拟IPO企业人士对记者说道。近日,证监会连发IPO相关三大重磅文件,定调IPO监管新动向。

随着相关政策落地,监管层反复强调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IPO审核收紧已成行业共识。

与此同时,赴港上市成为了不少企业的选择。截至2024年3月19日午时,港股今年新受理IPO企业共有49家,同比增长36.11%。

约147家企业或面临现场检查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随机抽取和问题导向现场检查力度,大幅提升现场检查比例”“有力震慑财务造假”。

同日,证监会出台新修订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落实“申报即担责”,加大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覆盖面,明确检查期间撤回申请不影响检查实施,强化证监会注册部门在现场检查中的统筹协调及指导地位等。

相较此前“撤回就不检查了”,现在明确检查期间撤回申请不影响检查实施,显示了监管层追查到底的决心。

值得关注的是,监管层透露,现场检查覆盖率不低于拟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

截至3月17日晚,IPO在审企业合计625家,其中已受理但未上会的企业441家。如果按照三分之一的比例测算,预计现场检查的企业数量将达到147家。

11家未盈利企业或受冲击

3月15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强调,将“研究提高上市标准,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

这也就意味着,采取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在审,以及意向企业,迎来新变数。

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指出,从实践看,科技企业发展可能会有一个未盈利阶段,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差。一些优质的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上市更好更快成长,但绝不能是那些拼凑技术的“伪科技”企业,“对此,我们将就未盈利企业的科技成色征求行业相关部门意见,更好统筹支持科技发展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事实上,自2022年大量未盈利企业破发之后,监管层对于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的未盈利企业,审核就已愈发谨慎。

2023年以来,在使用第五套标准申报上市的企业中,力品药业、韬略生物、华昊中天、华脉泰科等5家企业密集终止了IPO进程。

截至目前,以第五套标准提交上市申请并处于在审排队阶段的仅剩11家企业,分别是新通药物、轩竹生物、恒润达生、思哲睿、禾元生物、北芯生命、键嘉医疗、锦江电子、艾柯医疗、必贝特、善康医药。

A股折戟转战港交所

根据港交所官网数据初步统计,截至2024年3月19日午时,港股今年新受理IPO企业共有49家,同比增长36.11%,其中3月15日当天就有3家,分别是泓盈城市运营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迈富时管理有限公司、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部分IPO企业若不能成功上市,需要面临不小的回购压力。对赌协议或是推动一些企业IPO的动力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截至2024年3月18日午时,A股今年只有2家新受理的IPO企业,且均为北交所。关于A股IPO话题更是接连不断。比如,2023年有市场传闻称,监管层将对核准制下的主板申报进行行业限制,明确“红灯行业”不能申报IPO、“黄灯行业”头部企业才可申报。

据同花顺数据初步统计,今年港股新增的49家IPO企业中,至少有8家企业曾有A股IPO折戟的经历,其中就包含3月15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据统计,截至3月18日,今年以来共有67家公司IPO终止,相较去年同期增长55.81%。并且新上市公司数量由去年同期的56家下降至24家,降幅为57.14%,合计募资额缩水57.1%。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部分A+H上市公司近期选择了港股私有化。比如,半挂车生产龙头中集车辆3月1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计划以每股7.5港元要约回购已发行的H股,并欲从港交所退市。回购对象并不包括中集车辆控股股东中集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同时,中集车辆拟维持A股上市。

IPO不能一查就撤

今年以来,证监会坚持从严监管,给企业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对于IPO企业,证监会明确表示,企业不能采取“一查就撤,一撤了之”的方式来应对监管。在资本市场逐渐成熟、监管体系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企图通过“撤回来”规避监管的做法已然行不通。证监会的表态彰显了监管部门对于IPO市场乱象“零容忍”的态度,预示着未来对IPO市场的监管将更加全面。

近年来,IPO市场撤回申请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企业在面临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时,往往选择撤回申请,以规避可能的处罚和责任。据了解,这些撤回申请的企业中,不乏一些存在重大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完整等严重问题的企业,“一查就撤”既损害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也影响了投资者利益。

“一查就撤”如果大行其道,势必会破坏资本市场的信用机制。一些企业可能会故意隐瞒问题、伪造数据,以求通过IPO审核。一旦遇到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这些企业就会选择撤回申请,以避免因问题暴露而受到处罚。这种操作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诚信基础。

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增强,这种做法也无法规避事后追责。如果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未能充分履行职责,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例如,海通证券因为在对沃得农机的保荐过程中存在多项尽职调查不足的问题,被证监会出具书面警示,两名保荐代表人也被通报批评。同样的,清大科越、科都电气和大成精密等IPO项目在被抽中现场检查后选择撤回,其保荐机构和保代也因核查程序不到位等问题受到监管处罚。由此可见,企业和中介机构需更加重视信息披露和内部管控,否则将承担严重的后果。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