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冬明
日元结束负利率,国际炒家借贷成本提高,势必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更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崩盘时的魔鬼式宏观组合——“日元加息+美股科技股泡沫”,24年后再次浮现。
种种迹象表明,日元加息后,金融市场不再平静。
通常,加息会带来本币升值,但这一次,日元是个例外。
3月19日,日本央行宣布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决定将短期政策利率从-0.1%上调至0—0.1%,并取消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YCC(日本的超级量化宽松政策),标志着负利率正式结束。
3月27日,日元汇率一度跌至1美元兑151.97日元,刷新2023年10月创造的151.95低点,创出近34年来的最低水平。
日元汇率的这一反常举动表明,市场并不相信日元可以持续快速加息。其内在原因在于,近年来日本经济主要依靠日元贬值下的出口强劲增长支撑,特别是半导体和高端制造业拉动明显,快速加息会影响出口这台最重要的发动机。同时,还没有明确数据证明日本内需复苏。
日本2023年的名义GDP(考虑通胀)同比增速达到了5.7%,但实际GDP同比增速只有1.9%,去年三、四季度还是环比负增长。日本私人消费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环比下滑,原因是老百姓口袋里没钱。尽管最近日本工人和老板之间的工资“春斗”事件,最终以厂方接受加薪告终,但只限于几家大型工厂,仅覆盖总就业人数的10%,日本实际薪资增速仍为负数。即使是考虑到涨薪因素,对CPI的影响也要到年中才能有所体现。
所以,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近期表示,“考虑到通胀预期距离2%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保持宽松的环境很重要。”总结一句:日本加息已经放绿灯,但仍然限速缓行。
全球金融稳定性取决于“2%”
从日本央行的表态中,可以得到一个观察日元利率的锚点:CPI上涨2%。
CPI在2%以下,日元不会快速加息;CPI在2%以上,日元可能快速加息。
这个2%,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很关键。因为日元长期负利率,对于全球金融炒家来说,这就是一大笔“白借”的钱,借日元-换美元-炒美股,或是借日元-炒日股,再或是借日元-炒美元,这种免息贷款真是不用白不用。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2020年抄底日本股市,但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掌舵的伯克希尔公司2019年首次发行日元债券,规模4300亿日元;2020年,又发行了1955亿日元债券。巴菲特从日本银行手里“白借”了6255亿日元,约合60亿美元,转手又买成了日本股票。
拿巴菲特找日本银行借钱为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全球资本流动的“发动机”在日本。
记者没有找到国际炒家日元贷款的具体数据,但从逻辑上讲,日元加息会抬高资金成本,虽然日元加息频率眼下不会太快,但“狼来了”的故事会时不时拿出来讲。
从全球主要指数表现看,日经225、纳斯达克、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在3月22日创出历史新高或阶段新高后,均开始震荡回落,这种“齐步走”的节奏是巧合吗?
日元加息再次撞车美股泡沫
日元加息与美股泡沫破裂,在历史上有过“巧合”。2000年8月,日本央行加息到0.25%。两周后,美股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连跌了两年,跌幅近90%。
1990年至2000年,10年时间纳指上涨大约20倍,市盈率最高时超过150倍。2009年至2023年,14年时间纳指上涨大约12倍,科技股泡沫化又现苗头。
美国科技股投资明星基金经理“木头姐”(Cathie Wood)近期大幅减仓英伟达股票,并且将英伟达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期的思科股票进行了对比。
前者是人工智能时代“软件+硬件”的王者,后者是互联网时代硬件的龙头,二者同样是产业大趋势的象征。在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灭后,思科股票同样大幅下跌,一方面受到大势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利润高增速不能延续。
“木头姐”的担忧不无道理,但2000年互联网泡沫期,纳斯达克爆炒垃圾股,凡是名字加上“.com”的股票鸡犬升天,当下纳指上涨主要由英伟达等大型科技股推动,又赶上人工智能的产业大周期,从上涨结构、业绩质地、产业周期等角度看,泡沫化似乎并不严重。
根据Wind数据,目前纳斯达克指数估值超过40倍,位于近3年、近5年最高值的约70%分位。对比历史最疯狂的状态,当前似乎“热得还不算太过分”。
至于日本股市自身,华安日经225ETF基金经理倪斌认为,中国经济复苏拉动日本出口,工资水平上升有望继续推动日本CPI保持相对合理区间,但同时也需重点关注全球能源价格的超预期上行对市场的扰动。日本央行会重点观察通胀的可持续性,大概率在今年逐步实现货币政策的正常化,这或许会对日股造成阶段性扰动。日经225指数重仓行业集中于高端制造、零售消费与医药,代表了日本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作为全球重要的指数,与国内A股走势形成良好的互补,中长期看是值得投资者配置的发达市场的核心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