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全愈
三、AI教育能培养数学思维吗?
AI的算法和算力有多强悍?人类目前只研究了蛋白质结构的千分之一,但AlphaFold 2(与“阿尔法狗”师出同门)一瞬间就能算出剩下的蛋白质结构。
例如,“阿尔法狗”击败众多围棋高手的结果,与其说“阿尔法狗”击败人类,不如说是人(利用AI的数据、算法、算力的机器“人”)击败了人(单打独斗的科学家们)。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1”和AlphaFold 2的“999”之间的差距,是算料(数据)、算法、算力之间的差别。
如今,我们已经被数字化包围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甚至人的基因测序、细胞等都被数字化了。可以说,AI最基础的是数学思维。
我们可以通俗地把AI的“算法”类比为数学公式,也可以形象化地把AI的“算力”类比为数学思维。
对强大的数学思维造成更强力破坏的竟是数学公式。因为人们只想简单地、直接地利用公式获得答案,忘了公式后面的思维和逻辑。人类把关系纷繁、思维深刻、逻辑严密的数学计算,简化为几个数字及字母合成的数学公式。
数学思维何其强悍,可惜,“AI自习室”并不教你数学思维。
有个故事,能言简意赅地把“AI自习室”与数学思维的关系剖析得一干二净。请听过的读者,从AI算法的角度,重新思考数学思维的深刻含义。
一位名叫卡稀的在职小学校长,给我讲过一个美国天赋教育老师解析数学公式的故事,我把它改为了类似的“鸡兔同笼”故事。
老师:“有个老人养有兔子和鸭子,某天,老人看到5个头、14只脚。他看到的是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鸭?”
同学们纷纷举手。
学生A:“需要设两个公式。”
学生B:“4(x)+2(y)=14”
学生C写道:x+y=5
老师:“大家不急于算公式,我们先来猜答案。”
学生们都成了丈二和尚……
老师:“你们不吭声,那我来问:5只兔子和4只鸭,对吗?”
学生们:“不对,那就有9个头啦。”
老师:“好,我们再从脚上做文章。”
学生们你望我,我望你……
老师:“兔子不少于4只,怎么样?”
学生B:“不对,看我的公式:脚的总数是14,而4只兔子就有16只脚。除非老人喝醉了,把自己的脚也数进去。”
学生们哄堂大笑。
老师:“老人没喝醉,是我喝高了。那能不能是3只兔子?”
学生们陷入思考……
学生C:“也不对。看我的公式:共有5个头。3只兔子有12只脚。这样就只剩2个鸭头和2只鸭脚。除非每只鸭只有1只脚。”
学生们又是哄堂大笑。
老师:“假设它们都不缺胳膊、不少腿,该有几只鸭呢?”
学生们再也不沉默了,开始议论纷纷……
老师:“如果兔子少于3只,我们能在鸭子的数量上做文章吗?”
学生D:“兔子少于3只,鸭子必须3只,否则凑不够5个头。”
老师:“3只鸭有几只脚?”
学生们:“6只鸭脚。”
老师:“OK,这样一来,兔子的数量是多少?”
学生A:“每只兔子2只脚,兔子的脚共有……”
答案呼之欲出。
老师高兴地表示:“好,请算公式吧。”
这时,再算公式,小菜一碟:2只兔子和3只鸭。
学生B:“老师,看您那么高兴,我倒费解了。这个2只兔子和3只鸭的答案,我们花了一节课,推理来推理去。其实,一开始就用公式,一分钟就能算出来。”
老师:“你提出了一个比‘2只兔子和3只鸭’更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一开始我们没用公式,而是用了一节课来走完整个推理过程?”
学生E:“我们浪费了不少时间去推论那些不正确的答案。”
学生C:“我不同意‘浪费’的说法。有时候,你不能证伪一个答案,你就不能证实另一个答案。”
学生F:“但是,整个推理过程值不值得花一节课?”
这位美国天赋教育老师的教学,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反思。
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往往被教成算术课。只讲已知的、现存的公式,忽略学生去证实或证伪自己的假设,就是忽略对学生怀疑精神的培养,甚至是把学生训练成AI式的工具。鼓励学生去证实或证伪某个假设,就是教数学思维,教的是“智慧”的、“会学”的思维能力,是动词的“渔”的探索能力,是AI算法和算力难以企及的最底层的底料——心智运动。
数学公式之所以强大,不是几个干巴巴的数字和字母,而是后面的逻辑关系——“算力”,这才是思维强悍之所在,才是学生思想涌动的深层源泉。
有人表示:“以后我们只要知道怎么操作AI(诸如,怎么生成文件、图画、视频等),只要不是‘小白’,就可以了。”
我们借用那位天赋教育老师解析数学公式的故事,就能理解“学习AI”和“掌握AI”的本质不同。数学课不是教算术,更不是用一个似懂非懂的公式去计算一个只有公式才能得到的答案。公式告诉你“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我们充其量是个计算器。真正理解了“为什么(why)这么做是对的?为什么(why)那么做是错的?”我们就不简单了。我们要的是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来证实和证伪某些答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推理能力。
对一般人来说,学习AI去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焦虑可以解除。但,成为AI的专家,必须理解AI背后的逻辑——“为什么”这么做是对的?“为什么”那么做是错的?才能解除大众的焦虑。
AI可以回答所有考试的问题,但许多“AI自习室”却训练孩子去刷题,去回答所有考试的问题,这就有点反讽的意味了。其实,数学公式已经回答了现有的相关问题;那么,我们人类还需要什么呢?需要解决和理解数学公式后面的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很多“AI自习室”只教孩子通过刷题去获得答案;忘却学习数学的初衷是去解构答案后面的数学推理与逻辑……
其实,强化孩子的数学思维,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的问题。千万不能为了效率,通过AI去强迫孩子使用一知半解的、死记硬背的公式,从而牺牲孩子的数学思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