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全愈
四、AI教育能代替老师的智慧吗?
没有“破局”思维,就没有创新。
“阿尔法狗”遍访人间无敌手。高手博弈,看谁先犯错。“阿尔法狗”怎么做到难求一败?答案是:等人类犯错。何谓“破局”,就是要“破”人类的“局”限。
“局”,很微妙,往往无形无质。首先,需要看破这个“局”;然后,愿意“破”之。
AI或“AI自习室”可以帮你秒杀(写)一篇好文章,但它能代替老师的智慧吗?
1977年,我上大一,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师让我们写“论说文”。我根本没有“局”的概念,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文章得了83分。那时,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85分是“天花板”。老师在讲评优秀作文时,提到我的文章,说是“允许不同风格,鼓励不同风格”;提到缺点时,又说“在议论方面,再加强一些就更好了”。没得85分,因而没能印成范文给大家欣赏,总有点耿耿于怀。
后来,我留校当了老师。突然想起大一那篇论说文。翻来一看,吓一身冷汗!如按范文的条条框框评判,那是篇“四不像”论说文。
于是,我开始允许不同风格,鼓励不同风格。
那时,能有这样的老师,实在三生有幸。我常想,若是我那篇“四不像”的论说文被“枪毙”了,不知会对我后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什么影响?
读博士时,我又遇到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我打心眼里佩服的人屈指可数——他能把我从似懂非懂的混沌状态升华到豁然开朗的“悟”的境界。
所以说,“局”是通过鼓励来“破”的,没有当年论说文的“破局”,我是不可能形成现在的文风。
鼓励学生的创新,就是鼓励“破局”。因为,创造需要破土发芽的环境。
据悉,南方某校曾让学生佩戴头环,让老师监测学生上课专注力、学习习惯、兴趣点等指标。孩子是有独立意志、有思想、有隐私权的个体,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AI的“控脑”工具。这个“局”不能“破”,因为它超出伦理道德的范畴。
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所以“阿尔法狗”尚难求一败,但AI不是万能的,“破局”才能“破”人类认知的局限去创新。“AI自习室”不能独步天下,AI或“AI自习室”也无法代替老师的智慧。AI能为你生成美文,但AI能将那篇“四不像”的论说文看作学生的佳作吗?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把博士论文库的异类看成杰作吗?AI能成为你的终生莫逆之交吗?
根据我孙子的一张照片,AI几秒成文。行文流畅,辞藻华丽,但主题很一般,因为AI关于我的的数据太少:一是知道我是教授。二是不知道照片是我孙子,只好设计为学生。三是在我给博士生导师的信里,引用了《庖丁解牛》中的一段话,但没出处。博士生导回信道:“I know the anecdote of the knife and the ox(我知道刀与牛的奇闻)”。博士生导师博学可见一斑。但AI不知出处,只好用“一把刀和一头牛”说事——研究怎么改进牛刀。有些牵强,主题很一般。
不得不说,从一把刀到研究牛刀,几秒成文,算力超强。
但是,以为把孩子送去“AI自习室”就万事大吉,是一个误区,也是一个陷阱。当然,“AI自习室”能让不算富裕的孩子共享优质师资,但素质教育能“破局”的优质老师是AI不具备的。我们(学校教育、教培、“AI自习室”)需要既常规又超常的良师益友。
五、AI教育能善待“不确定性”和批判性思维吗?
AI最害怕的就是“不确定性”,这是致命极限。AI几乎囊括了已知世界的,人类有限认知的“确定性”。但“不确定性”后面藏着多姿多彩的、待探索的、待开发的未知世界的东西——犹如藏在顽石里的翡翠。
教育需要触发思维的恰恰是“不确定性”。不知“不确定性”的价值,因而不去追逐、拥抱“不确定性”,可能是AI“可恶之处”,也是“AI自习室”必须正视的软肋。
当然,“不确定性”也可以是AI的一个商机或探索的机会;但AI总是“不愿”或“不能”确定“不确定性”。否则,“人工智能”还有“智能”可言吗?
“不确定性”和批判性思维有不解之缘。其实,“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都需要批判性思维去探索、去确定。
如果“AI自习室”规划了许多“设计教学”“设计教案”“设计作业”“设计问题”,却忘记了教学中难能可贵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捡了芝麻丢西瓜。
我颇像“叶公”,既爱自己的“不确定性”,又怕学生的“不确定性”;既喜欢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又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我在国内大学教书时,曾带学生去高中实习(学生去当“实习”老师,我当“实习”老师的老师)。某天,“实习”老师诚惶诚恐地跑来问我:“课文里有一句:‘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黄老师,‘讲义’的定义是‘为讲课而编写的教材’;那么,‘听教材’……”
我诚惶诚恐地说:“学生问你,还是你问我?”
他讷讷地说:“我怕学生问我……”
我害怕学生追问的诸多问题中,就有此问题。我犹豫半天表示:“没学生问,就算了。实在有人问,你再来问我。”
其实,我早有预案:如“听书”说得通,就把“听讲义”看成“听书”。我知道这是狡辩,但我不能公开承认鲁迅的话有问题(“AI自习室”也有同样尴尬),只能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
后来,他再没来问我。
关键不是“听讲义”通不通,即使学生是错的,这种在“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阅读中读出疑问的批判性思维,本来就该是教育的“童子功”。
善待、拥抱、追逐教学的“不确定性”和批判性思维,是老师的功力,也是教育的灵魂;因此,同时也是“AI自习室”的软肋。
这位学生如果早一点当上老师,恐怕他的学生也会成为老师。想借此一隅,我告诉“徒子徒孙”们:教学的“不确定性”和批判性思维,正是课堂不可捉摸、充满期待、活力灵动之处——我期待课堂,学生更期待课堂……(也是AI和“AI自习室”避之不及的尴尬)。
“AI自习室”的“确定性”很多,但用“确定性”去遏制批判性思维,去桎梏“不确定性”,就是教学的大忌。
否定“不确定性”,就是企图追求十全十美。上海一位教育者说:从小学开始,就训练“以完全不出错”为目标的解题技能。习题和卷子都是滚动式的,按照知识点对应题目的易-难-易去做。除了数学,语文的默写也是滚动式的,以不再出错为目标。换言之,同一批默写,或同一类知识点的题目,没有做对的重做,每个学生还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可以集成新的练习卷子,继续做……
这种“完全不出错”的追求完美的教育,已“卷”得不能再“卷”。若教育只选拔会考试的人,“双减”怎么办?现在,许多“AI自习室”训练孩子先背下所有知识点,然后,再让孩子把所有的试卷和解法反复做很多遍。于是,“阿尔法狗”式教育比小镇做题更“卷”。
“确定性”是人的本能,如“躺平”、安于现状。然而,为了生存,人又面临自然界或外来竞争,需要直面“不确定性”和批判性思维,进而不得不善待、拥抱、追逐“不确定性”和批判性思维,否则我们仍刀耕火种、衣不蔽体,哪来电灯、飞机、手机?
“教学的不确定性”和批判性思维要的就是活蹦乱跳的“小鹿乱撞”而不是“老鹿蹒跚”。
为什么“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有限的,提出问题的“不确定性”和批判性思维才是无限的。“AI自习室”不能墨守成规,一时不能突破AI先天的软肋,也要做到不判学生的“不确定性”和批判性思维为死刑,可谓善莫大焉。
知识有两类:一类是人类已掌握的已知世界的“确定性”知识,另一类是人类尚在探索的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知识。如果AI或“AI自习室”只为孩子设计满足于徜徉在已知世界的“确定性”,并视“不确定性”为贬义、为歧途、为畏途,对批判性思维不知所措,AI或“AI自习室”仍将对“钱学森难题”无解。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AI自习室”的长处,并通过补强常规老师的教学来抑制“AI自习室”的短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