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邴 琴
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富商家庭。父亲徐申如经营多种产业: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被当地人称为“硖石巨子”,又是硖石商会会长。
父亲徐申如期望他紧握一支“铁笔”子承父业,为日后进入金融界打下基础。已于1918年6月拜师梁启超的徐志摩听从老师的建议到美国自费留学,彼时的他深受实业家庭的影响,希望自己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成为兼通经济的政治家。
徐志摩四岁起开始跟着一位私聘名师学古文,从那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他11岁进入一所教授西洋学科的新式中学就读,被同学称为“神童”。他的成绩总是优等,早年极爱数学和天文。同窗郁达夫回忆,他平常那么不用功考起来却总是分数最多的一个。
出生于1897年的徐志摩在一个极传统的家庭里早早被定下亲事。许配给徐志摩的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之女张幼仪。
在硖石,蒋、徐两姓是镇上的两大家族。蒋百里(林徽因祖父资助的留日学生)是梁启超的弟子,所往来的如张君劢、张公权都与梁启超有师友关系。
张君劢是张幼仪的二哥,是国家社会党创办人;张公权是张幼仪的四哥,著名金融家,被称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张公权在担任浙江都督秘书的时候,有一部分公务是视察当地学校。他到杭州府中学学堂视察时,对其中一个学生的作文印象极为深刻。这位年轻的作者不仅将梁启超的风格模仿得惟妙惟肖,书法也透露出不凡的才气。当晚张公权即写信给徐父提议两家结亲。
徐申如很快回信:“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张公权)之妹为媳”。
父母之命,门当户对。
1915年两人成亲时,徐志摩18岁,张幼仪15岁。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徐志摩前往美国克拉克大学就读,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会梁启超,并被梁收为弟子。
徐志摩到美国的第一年插班进入马萨诸塞州渥斯特的克拉克大学选修经济学和政治学,第二年转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因为不喜欢美国,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买船票过大西洋转身到了英国,一心想拜罗素为师。当他于1920年10月兴冲冲地抵达伦敦时,却被告知罗素早已被剑桥除名,目前人已在前往中国的讲学途中。
陷入失落情绪的徐志摩在伦敦“正赶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梁启超介绍爱徒认识了林长民,林长民爱徐志摩的才华,热情地将狄更生介绍给他。狄更生看出了他的烦闷,劝他到康桥去,狄更生以自身在皇家学院的影响力为徐志摩争取到了特别生资格,随意选科听课。
1920年冬张幼仪来到英国,在离康桥六英里的乡下波士顿租了几间小屋与徐志摩同住。
所有朋友都认为徐志摩是一个热诚的人,“什么人都可以做他的朋友,没有人不喜欢他”(梁实秋语)。他喜欢所有的人,“志摩与人认识十分钟就像二十年老友,从跑堂、司机、理发师……”(叶公超语)。
他对所有人都那么好,除了张幼仪。
在伦敦,徐志摩去听过林长民在国际联盟协会的演讲会上发表的演讲。后来由梁启超介绍认识,两人性情相投,一见如故。对唯美、浪漫的共同追求,是两个人互相欣赏的主要因素。徐志摩爱林长民的风情雅趣,林长民喜徐志摩的灵慧聪敏。
借由林长民,徐志摩结识了对其此生都影响深远的两个人——狄更生和林徽因,一个令其执迷康桥,一个让其深陷爱情。前者使康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象征和隐喻,后者使徐志摩经历感情重挫嬗变成一个诗人。
徐志摩邀张奚若一起去拜访林长民。开门的是垂着两条小辫、处处闪动着灵秀之气的林徽因。林徽因一愣之下差点脱口而出喊他们“叔叔”。从这天起,徐志摩常邀张奚若去和林长民先生聊天。到了林家,稍事周旋后,徐志摩就不见了。几次之后,听到内间欢快的交谈声和阵阵笑声,张奚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徐志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林大小姐也。他张奚若只不过是一道缠住林长民的幌子。
林徽因还没有来得及当面拒绝徐志摩。徐志摩已经千里迢迢跑去德国找张幼仪离婚去了。面对绝情无义的徐志摩,伤心欲绝的张幼仪此时已远赴德国投奔性格体贴的七弟。因为此时的她已经怀有身孕。徐志摩为了撇清关系,要求张幼仪去堕胎。张幼仪在震惊中颤抖地哀求:听说堕胎会死人啊。已经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徐志摩冷冷地回复,坐火车也会死人,难道从此再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她永远走不进徐志摩的世界,徐志摩也从来没有试着让她去了解他。她只记得徐志摩出国前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那样踱来踱去,他挥舞着手臂宣称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变局,这场变局将使个人获得自由,不再屈从于旧习俗,说他要向这些使他无法依循自己真实感受的传统挑战。他挥舞的手臂像一个决绝的宣告,这个宣告对徐志摩也许是光荣的对抗与革命,对张幼仪却不啻为天崩地裂的宣判。
在吴经熊家里,张幼仪与徐志摩正式签字离婚,见证人还有凑巧来柏林访友的金岳霖。当他们因为徐志摩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人鼓掌庆祝的时候,张幼仪却孤立无援,流尽千行泪,整个世界踏着她内心的痛苦在为那个挑衅传统的男人欢呼歌颂。
无论徐志摩对张幼仪多么寡情,所有的人仍然都爱徐志摩。张幼仪想到她写信告知二哥张君劢自己要跟徐志摩离婚时,张君劢在哀痛中回信: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并殷殷叮嘱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张家人对徐志摩的热爱可见一斑。更有甚者,当日后徐志摩与陆小曼再婚时,张幼仪的八弟张嘉铸不仅盛装出席,晚年时的张嘉铸更留下遗嘱要求子女要在自己的丧礼上读一首徐志摩的诗。
徐志摩费尽心机摆脱了张幼仪,林徽因业已芳影无踪。
两个女人都离开后,返回康桥的徐志摩开始去领略康桥的美。林徽因给他的痛苦使他发掘出了自身诗人的潜能。那些狂热的回忆,沉在康桥静静的水流里,被记忆美化成海市蜃楼般的倒影。
作为生命中出现过的重要女人,张幼仪和林徽因对徐志摩成为一名诗人所产生的影响,陆小曼这样分析:“志摩写诗最多的时候,是他初次留学回来,那时我同他还不认识。最初他是因为对旧式婚姻(指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结合)的不满意,而环境又不允许他寻他理想的恋爱,在这个时期他是满腹牢骚,百感杂生……因此写了不少好诗。后来居然寻到了理想的对象(即林徽因),而又不能实现,在极度失望下又产生了多种不同风格的诗,难怪古人说‘穷而后工’。”
这一年,徐志摩“绝对孤独”的独处,使他发现了康桥最大的美。在整个学期里,他的交友圈包括狄更生、福斯特、H.G威尔斯、理查兹、罗素、傅来义、魏雷、莫瑞。伟大的英国诗人激发出了他理想、浪漫的幻想,使他的笔端不由自主开始“断行书写”,那些诗汩汩而出,成了他最自然纯熟的抒发方式。他的诗歌影响了中国未来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