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陈栋
高考,无疑是每个学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试。“晚上睡不着觉、食欲下降、上课没有精神、平日里精神紧张……”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些考生由于过度紧张出现了考前焦虑的情况。对于学生来说,面对高考有压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是压力过大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考生需要积极地调整心态,避免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考前复习以及考试成绩。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表示,在中高考这种大考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充分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机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然而,过度的焦虑则会对人体功能造成影响,从而成为焦虑障碍。出现这种焦虑障碍往往是由于考生或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从而产生巨大的自身压力造成的。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是避免考前焦虑障碍的重中之重。
对自己高要求,本来是好事,但如果脱离了客观实际,则会适得其反。在高考来临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还会有一些测验与模拟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前一两次考试成绩来给自己确定期望值。例如,考生首先要认清自身现有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制定一个客观现实的目标,即通过正常水平的发挥就能实现的目标,这一级目标的制定可让考生缓解焦虑,踏踏实实将复习进行到底。另外,考生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个理想目标,即在发挥很好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的更高目标,这一级目标的制定能极大激发考生复习的激情与动力。此外,考生也要为自己制定一个最低目标,即一旦在高考中发挥失常,也能实现的目标,这一级目标可帮助考生正确地看待高考,更好地投入到考前复习之中。
高考,竞争必不可免,但高考依然只是人生众多考试中的一个,只不过它的含金量相对比较高罢了。面对高考每个人都会出现相应的焦虑情绪,如果把高考看得太重,太在意高考成绩的好坏,就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当考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考试成绩上的时候,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如此放在平时复习过程中的精力就会减少。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考生们要将精力合理分配,更多地注重眼前,走好每一步。正如很多老师提及的,高考最后拼的是心理,即使只发挥出正常水平也可能是高考最后的赢家。
专家提醒广大考生,适当的考前焦虑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自己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已经影响到学习和精神状态,应尽早就医,以免影响高考的正常发挥。家长、老师也要在考生备考过程中,加大对考生考前焦虑情况的重视,若发现考前出现焦虑障碍等问题要及时干预并积极引导,让考生们可以以一颗平常心来迎接高考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