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中提到,书跟勺子、锤子、车轮或剪刀同属一个类型,一旦被发明出来,便无需改变。当人工智能开始参与人类的生活时,我们依然坚信,阅读是潜藏于每个人的基因中的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被发现。让我们用“回到读书”作为主题,找寻丢失的“自我”。
愿我们以以下这12本图书为契机,回归到读书中去。
《雪山大地》
杨志军 著
是青岛作家杨志军折桂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他继畅销书《藏獒》之后又一部重磅现实主义鸿篇巨制,同时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杨志军在海拔零度的青岛饱含深情眺望青藏高原,以生活的原色为建设草原的父辈们树碑立传,全景式展现了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变迁,书写了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天路。在这部作品中,杨志军以丰沛的人生阅历和思考、凝练优美的语言、细腻丰腴的情感摹写“西进人”波澜壮阔的人生图景,再现其扎根高原、建设高原的风雨历程,讴歌建设者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人间大爱与家国情怀,是一部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新时代高原史诗。
荐书人:孟秀丽
《孩子从这里读懂中国》
叶朗 朱良志 著
何以中国?对孩子而言,中国是庄严的紫禁城还是巍峨的长城?是课本上的唐诗还是博物馆里的古画?是一撇一捺的汉字还是黑白方圆的围棋抑或是三星堆里神秘的青铜面具?这些都是中国这本“大书”上的点点文字,而这字里行间流动的是中国文化的根与叶,中国人的灵与性。在天坛中看到我们的敬畏与感恩,在长城上感悟我们对和平的祈求,在水墨画中感受心中的丘壑,在唐诗中感受生命的壮阔,在围棋中品味落子的智慧……
这是一套“大家”写的“小书”,将中国文化的万里长空与一朝风月写得淋漓尽致。而中国又是一本好书,值得孩子用一生来慢慢读。
荐书人:纪泽
《江山大势——1949年国共和平谈判》
罗平汉 著
中共党史专家罗平汉倾力写就的《江山大势——1949年国共和平谈判》(以下简称《江山大势》)一书前不久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学林出版社联合出版。这部力作以严谨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1949年国共两党之间的关键性和平谈判。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翔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再现了那段决定中国命运转折点的历史场景。
书中,作者以翔实的细节描绘了谈判背后的复杂局势和微妙心理,既有对高层决策的深度解读,又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的剖析。他不仅以冷静而深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更挖掘出隐藏在历史褶皱中的含义,使读者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与深层逻辑。
此书不仅是一部历史研究的佳作,更是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政治哲理的深刻探讨。它为读者提供了理解那个年代的一把钥匙,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现代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无论对专业人士还是历史爱好者来说,《江山大势》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荐书人:黄文冰
《我在北京送快递》
胡安焉 著
现代城市的便捷生活背后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服务群体,我们享受他们的服务,却容易忽视到他们的真实境况。《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一名中专毕业生,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讲述了他20年换19份工作的经历:快递员、保安、收银员、面包房学徒、加油工,大多数都是用体力和时间换金钱的行当。生性内敏的作者,做事本本分分,愿意吃亏却总被人占便宜当傻子,不懂得如何沟通和争取,给自己的心灵深处造成创伤。幸好,他有自己的爱好,他逐步悟出“人应该去吃学习的苦,然后往高处走”。多年来坚持阅读和写作以及底层工作的经历把他锻造成了一名修行者。读这本书,让人们对快递小哥们多一分理解和体恤;读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深;读这本书,给人以鼓励:生活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荐书人:宋文京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杨苡/口述 余斌/撰写
自去年至今中外有几位百岁左右的老人离世,颇引起关注,如周令钊、黄永玉、基辛格、齐邦媛、马识途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文字。
生于1919年的贵族小姐杨苡,2023年逝世,享年104岁。她翻译了《呼啸山庄》;她的哥嫂杨宪益、戴乃迭,她的丈夫赵瑞蕻都是翻译家、文学家;她与巴金、沈从文是挚友,与李政道、汪曾祺是西南联大的同学。她出身世家,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时代变迁,接触过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经历百年的沧桑、家族的鼎盛与没落、人物的显赫与平凡、世事的顺逆与无奈,她有许多话说,于是有了这本自述。往事如烟,人事沉浮,回首望去,她却总爱用“好玩”一词等闲视之,轻松中透着洒脱,洒脱中掂量——不乏沉重。
荐书人:宋文京
《AI未来进行式》
李开复 陈楸帆 著
当下,AI已深深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影响着我们的未来,与AI相关的书籍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有的探寻人工智能的历史,有的介绍相关技术,有的进行AI时代的哲学思考,而《AI未来进行式》用创新性的方式将科幻故事与技术科普融合在一体,用李开复博士的话说就是:“结合左脑与右脑,打通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藩篱”,这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感和舒适度,可以说,让每一位阅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细细读来,我们从陈楸帆老师的未来故事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瑰丽想象和深深的人文情怀,体验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传承在未来展现的不同形态。我们也可以从李开复博士的“开复解读”中了解AI技术的源起、科普、现状和对我们的影响,整本书籍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希望每一位读到此书的读者,都能从《AI未来进行式》中找到我们在AI时代的“定位”以及对未来的深邃思考。
荐书人:张洪坤
《晚春》
三三 著
读小说是要读故事吗?还不够。在这部小说里,语言本身制造的独特气场比之故事更具吸引力。比如这句:“世界正趋于黯淡静谧,仿佛河底的妖兽逐渐停止了呼吸。”“天冷得像覆着一层灰色蛇鳞。他们穿过一片茫茫夜,她记得地铁口怎样直指他们的背脊,宛如一支意图莫测的猎枪。”想起作家余华之前给三三小说的评语:“有把恐怖悬疑变成高级文学的天赋。”小说中有一种微妙的情绪的流动——不疾不徐的、淡然疏离的、伤感的,与理性而锐利的文字相得益彰,制造神秘游离的气氛。与其说作家在向读者展示不同形态的人性,不如说是在拓展读者的生命感知力。那些不乏诗意的理性语言,需要感性的灵魂来阅读。
荐书人:李魏
《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美]克里斯·米勒 著 蔡树军 译
小小芯片,为何牵动全球经济“神经”?芯片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又如何迭代升级的?芯片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的?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的芯片制造企业是如何发展壮大而又在商战中大浪淘沙?中美科技战,打到高潮为何注定是芯片战?为何说芯片战争是一件事关国运的大事,是一场输不起而又非打不可的战争?我们靠举国体制造出了“两弹一星”,能否靠新型举国体制搞出高端芯片?
读完《芯片战争》,相信你会有确定性的答案或者全新的思考。是战争就有风险,但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芯片战争是严峻考验,也是重大机遇。战争会改变我们,不要辜负这场战争。
荐书人:贾可好
《变宋》
徐富海 著
《变宋》是一部兼具理论性与通俗性的历史读本。
我们和书中所写的时代尽管相距千年,却有一个“变”的共性。推荐的理由首先是,读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何为“变”,为什么“变”,会“变”成什么样。其次,读这本书或许能强化我们今天对“变”的思考。从理性上判断,“变”是一个常态,可为什么“变”并不按照理性的逻辑往前走,往往会误入歧途?这就是第三个推荐理由,读这本书会让我们知道社会的走向最大的变数是“人”,人心、人性最终会决定“变”成啥样。
荐书人:于学周
《透过地理看历史》
李不白 著
历史的时间线笔直向前,可是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隐匿在历史背后的地理风物,让那些我们曾经以为捉摸不透和机缘巧合的故事都变得有迹可循,清晰可辨。
读历史常常困扰我们的就是地名,作者梳理了一个个地理单元,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舞台,从此千古风流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片山川奇域里演绎着各自的传奇。《透过地理看历史》就像一个百科全书,帮助我们在线答疑,看过之后再去回味历史,才觉得洞天大开,原来如此。
历史一旦发生便没有了真相,留给我们的全是线索,感谢《透过地理看历史》这本书,它让历史变得立体通透,历史的沧桑变迁在一个个熟知的名字里变得真切。读一读它,你会发现历史背后的万千机缘。
荐书人:高赫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著
这可不是什么图书馆的使用说明书,而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的亲身经历。家人和同事们心目中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学老师,偶然到政府部门挂职,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砖一瓦一书”地建起了一座图书馆。从初出茅庐的一介书生到拥有了一丁点权力的基层“小官僚”,作者经历的真实故事里,有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一地鸡毛,有对于下定决心去做的事的专注投入,还有对书籍、对于人、对于城市风物的义无反顾的热忱,其中亦闪现一股不畏势力、执着抗争的孤勇豪气……那些真诚且带有幽默气质的文字,也因此拥有了包罗万象、引人入胜的丰富质感。这本豆瓣评分高达到9.1分的非虚构小书,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没有屈服于现实世界的胜利宣言,也是写给每一个不甘随波逐流、依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普通人的精神成长手册。
荐书人:李魏
《中国思想——从孔夫子到庖丁》
[英]胡司德 著 郭舒佼 译
东方文化孕育了辉煌的古代农耕文明,西方文化孕育了近现代工商、科技文明。当今的世界两种文化又在互相交融。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古老的东方文化开始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
龙年伊始,世界上许多国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古老的东方文化慢慢红遍世界,学习中文也渐渐成为外国青年人的时尚。身为中国人,我们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吗?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自信来自我们对中国文化思想源流的深层理解。
这本来自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汉学家胡司德教授的《中国思想》比较清晰有趣地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道家思想的产生以及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看看西方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思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荐书人:刘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