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路的尽头有远方,路的两边是风光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路如同一条流动的血脉,越是畅通,城市的活力越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高。

路的尽头有远方,路的两边是风光。每一条路都是城市的脉搏,记录着城市的烟火,串联起这座城市毛细血管间的文化烙印。可以说,交通的每一次互通、交融、蝶变,都是城市更新的全新演绎与撰写。

“大”与“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在青岛,你可以沿G228滨海旅游公路一路畅游,在沿途的步行道、骑行道、观景台停憩,绝美的海岸线、游弋的沙鸥、浪打礁石的琴声都令人心旷神怡。沿途经过田横、鹤山、崂山、唐岛湾、琅琊台等多个著名风景区,无论是清晨、午间还是傍晚,或“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或“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山水相接、云雾相伴,青岛独特的滨海风光尽收眼底。这是青岛的“大”,是青岛对外展示的名片,也是青岛的亮色。

你也可以在莲花山骑行公园里走走停停,一路经过竹韵轩、莲茵河、蒲园……乡野之间,以周围的湖泊和高山风景相依托,通过将普通农村公路和景观小品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保护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田间地头,因路相通,用乡路促进沿线乡村经济和旅游产业相融合,交旅融合、运游共生,“交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这是青岛的“小”,是青岛日常生活的写实,也是青岛的底色。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能级的关键支撑,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条路激活一片景,一张网兜起万千业,城市、街道、建筑、乡野、山水、历史、民俗等元素一起组成了人们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其中,通过交通的系统、路网、节(站)点等元素,支点、串线、织网,营造出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青岛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5万公里,实现市域内所有乡镇、4A级景区全覆盖,沿线串联起大规模产业资源,汇聚了丰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从“大”到“小”、从“点”到“面”,节奏慢下来,让“旅”变成“游”,通过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改变出行、游览方式,让出行的旅客未到景区,先赏其景,驻足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与这座城市的呼吸同频共振。

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

市政道路,关乎城市发展,更关乎民生。“从金家岭立交桥驶入青大附院的匝道,进入地下停车场,就是这几百米的路,以前开车要排一个小时的队,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诊停车难’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市民王先生说。

多年来,因为周边有医院、体育馆等人流密集场所,青岛海尔路至银川路交叉路口拥堵严重,车辆通行及停车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23年底,国内首个集地上立交、地下公共停车、地铁换乘、商业服务于一体的青岛金家岭立交桥地下综合交通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不仅彻底解决了海尔路至银川路的交通拥堵难题,还提供了1673个地下停车泊位,为居民就医和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便利。

2022年以来,青岛集中攻坚一批市政道路、地铁等重大建设项目。2023年,全长17.7公里的重庆路高架“当年开工、当年通车”,刷新了青岛市政道路建设速度;辽阳路快速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等一批骨干道路也陆续完工启用,主城区“四纵五横”的快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

既要打通“主动脉”,也要畅通“微循环”。“劲松五路打通后,每天接送孩子的距离大大缩短,这条路真是通到了我们心坎上。”2022年底,“断头路”青岛劲松五路实现贯通,住在浮山后的市民王女士接送孩子的时间由半小时缩短至10分钟。聚焦影响市民出行的梗阻问题,三年攻坚行动期间,预计将打通94条未贯通道路,持续消除市民身边的出行堵点,加速解决交通拥堵难题。

73.6%——这是目前青岛东岸城区的快速路网建成率,这一数字仍在不断被刷新。数字的背后,是重庆高架路、辽阳快速路、杭鞍高架路二期、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等一条条高架路不断生成,宛若游龙,穿梭于林立高楼间,构筑起城市的空中快速走廊,告别红绿灯,使得城市车流“快起来”“跑起来”。现如今,青岛的城市快速路里程,依旧如藤蔓一样持续“生长”,让更多“遥远”的路途“咫尺可达”,让居住在青岛的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主动脉+生长轴”,地铁线网更通达

地铁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打通区域连接、构建交通枢纽、提升城市品质、促进融合发展的城市“主动脉”和活力“生长轴”。以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为契机,青岛地铁铺展开一张更通达的线网。

有人曾如此描述青岛地铁8号线:“朴实的红岛大姐携带封存好的胶州湾海鲜,搭乘地铁前往市区售卖。她们与青春活泼的学子、奋发有为的上班族,和而不同,尽显一座城市的包容——在青岛地铁架起的民生专线上,共同奔赴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5月15日,随着国际邮轮母港站至泰山路站区间最后一个钢轨接头焊接完成,青岛地铁2号线西延段全线轨通。就在前不久,4月26日,全国第一个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示范工程——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开通。按计划,2号线西延段2024年年底开通运营,8号线南段力争2026年开通运营。三期在建线路计划至2028年陆续建成,实现交通枢纽和主要商圈全覆盖,初步建成“轨道上的青岛”。

织更密的网,运更多的人。截至目前,青岛地铁运营线路增至8条,运营里程增加至348公里,运营车站增加至169座。8线交织,青岛地铁“成网效应”加速释放,客流承载力持续增长,为沿线居民出行提供了新的“最优解”。

《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布局以青岛为中心枢纽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并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

“北上南下+西进东出”,攻坚大项目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的持续涌入,对城市配套功能,尤其是对交通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转变发展动能,由“适度超前”到“全面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青岛,山海湾城交融。山海相依的自然地理禀赋,在空间上制约了城市交通布局。特别是随着城区不断扩张,交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针对青岛市域内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青岛寻找新思路,开拓新路径,积极探索破解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焦点问题,致力擘画交通发展新蓝图,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实践。

青岛纵深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锚定“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总目标,加快构建北上融入京津冀、南下联通长三角、西进辐射沿黄流域、东出日韩经济圈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

坚持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摆在首要位置,启动实施了胶州湾第二隧道、重庆路快速路、地铁、明董高速、潍宿高铁(京沪高铁二线)青岛连接线等事关青岛当下所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速构建内畅外达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其中,跨区(市)通道型公路项目的实施,对于优化交通网络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交通运输局谋划启动了莱青高速公路、西海岸新区与胶州市跨洋河桥工程等事关区域长远发展大计的一批跨区(市)通道型公路项目。

公路网扩容加密,高效畅达的高铁出行网络也在加速形成。近年来,青岛积极推进通往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铁路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对外交通通达性。

2023年,连接青岛都市圈的干线铁路——莱荣高铁通车运营,使莱西成为西连潍莱高铁、东接莱荣高铁、南北承接青荣城际铁路的胶东半岛铁路十字枢纽城市。潍烟铁路完成全线铺轨和平度灰埠站房建设,计划2024年上半年通车运营,届时将进一步优化青岛北部区域大交通格局,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互联互通。潍宿高铁至青岛连接线工程2023年底开工建设,2028年建成通车。届时,南下长三角,青岛有了速度更快的高铁路线;北上京津冀,亦不必再绕行济南,可经潍坊、天津直达北京,里程大大缩短。

2024年是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收官之年,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重点推进35个重大攻坚项目,为青岛增加外向辐射通道,让青岛对外交通辐射体系能级明显提升,有力支撑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

建一条路,兴一片业,富一方民。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

如何为青岛交通进行再赋能,结合各区市资源禀赋,加快产业融合,打造青岛交通经济新亮点。为此,需要结合青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交通产业实际,以产业重组、产业融合的思路,丰富“交通+”生态圈,不断催生新业态,实现新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为交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随着青岛交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青岛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大增强,拓展了城市空间,拉开了城市框架,城市能级不断跃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影响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大大增强,在青岛都市圈、胶东经济圈乃至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强龙头”地位更加凸显。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