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红礁石 上一版   
下一篇

大鲍岛

修缮一新的广兴里。记者 辛隆 摄

◎ 周常温

一个地名的生成,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大鲍岛即如此。

鲍岛,带有岛字,与岛有关。遥远年代的麻湾(现胶州湾)内,海岛星罗棋布,其中最大的一个形似鲍鱼。先祖们以海岛取村名鲍岛。随着人口的迁入和繁衍,村落东端辟建新村。于是,原鲍岛村叫大鲍岛,新村则称小鲍岛,以作区别。

居住在大鲍岛的村民,相传是从明洪武年间,由云南移民至此,世代半农半渔。

安宁祥和的生活最终被侵略者的铁蹄踏破。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将大鲍岛变成一个区,西起济南路,东至聊城路、禹城路、济宁路、安徽路,北始沧口路,南至德县路、保定路、大沽路,范围就是现在的大鲍岛文化旅游休闲街区。

我查阅《胶澳志》《即墨县志》《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及相关史料得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鲍岛村产生了一种新的民居建筑形式——“里院”。

里院至此逐渐在地图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模糊变得清晰。

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一样,里院是青岛地域性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是青岛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元素,是青岛建筑历史中的重要一页。这里深深影响和主导了早期青岛的城市经济和生活方式,大鲍岛也因此成为青岛城市文化的源头之一。百年来,大鲍岛栉风沐雨,历经盛衰,但“老街里”的形象始终牢牢刻印在青岛人的头脑里,融入血液中,不曾削减。

“里”“院”本不同,虽然现在人们习惯性地称呼这类建筑为里院,但实际上里和院是基于不同目的而设计的两种建筑形式。里是里,院是院,里院为约定俗成的合称。

“里”最初是倾向于为结合商住两用功能而设计的,而“院”则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由于“里”与“院”的初始功能在设计方向上不同,所以造成了它们在建筑形式上的差异。“院”沿用了“里”的模式,但规模普遍要比“里”大得多,内院的公共区域则相对要小,经常是由众多小院组成的多进大套院。一个大的“院”群落,通常设置三四个主要出入口,每个出入口处设置一个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在每个小院内设置一个公厕,而房间设置则与“里”基本一样。

我翻阅《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获知,大鲍岛里院是由德国希姆森建筑公司(即祥福洋行)规划设计施工的。建筑设计师阿尔弗莱德·希姆森于1898年来到青岛,创办建筑公司,主要进行公寓住宅设计建造。“回顾一生,我最大的成就莫过于1898—1914年在青岛经营建筑公司。”青岛里院建筑形式的创立者之一希姆森在书中写道。

里院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洗礼。悠久的时光让里院在空间布局、装饰造型与建筑技艺等方面,发生了许多不同程度的变化。

彼时,在大鲍岛区、台东镇和台西镇均建造了里院住宅,其中大鲍岛区最为典型。青岛的里院多为由二到三层的木结构房屋围成的院落,后期也有四到五层的砖混结构。大多数里院平行街道而建。

里院早先建造的规定很严格:“住房不能高于两层,并且只允许75%的土地面积用于建筑房屋……用于长期居住的空间,每人至少必须有5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建筑层高至少有2.7米。”青岛复杂的地形和道路网左右了里院多样化的院落空间,总体上有“口、日、凸、目、回”等形式。

1933年,据青岛市政府社会局调查统计,全市共计506处里院,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1948年达到760个里院。住在这里的市民主要是收入较高的政府小职员、企业中小职员、中小学教师、小业主、技术工人等。至于大多数普通工人,则只能居住在大院。

各种手工业者在大鲍岛也找到了生存之道。其中,柴火市生意兴旺,使周边形成了兼具娱乐和餐饮的劈柴院。

我造访大鲍岛博物馆,步入其中,浓厚的历史与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百年风雨》《里院建筑》《历史事件》《鲍岛文化》《大鲍岛与历史名人》等展区,承载着大鲍岛印记的一幅幅旧图片、一块块旧牌匾、一份份旧资料、一件件旧物品,穿越时空,在向人们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我俨然听到了历史的回响,听到了那些老街故事、老店故事、老人故事……

1925年,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优秀领导人李慰农,就是在大鲍岛一带组织和领导青岛全市罢工、罢课、罢市的“三罢”斗争。7月26日,他从大鲍岛返回四方时被捕。7月29日,李慰农在团岛壮烈牺牲。

大鲍岛是青岛华商的聚集地。“巨商大贾莫不扩张其贸易,而获利则丰厚矣”,其领衔的青岛第一商圈,造就了“老街里”的美名,在城市百年的商业版图上流光溢彩。童谣唱道:“一二一,上街里,买铅笔,买橡皮;再买一个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民族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依托商圈的丰沃土壤,凝聚诚信至上的品牌理念,造就了春和楼、谦祥益、瑞蚨祥、亨得利、宏仁堂等一大批响当当的老字号企业。

我信步广兴里、太兴里、百禄里、鸿吉里……走过不同的里院,如同置身不同的悠长画卷,欣赏不同的市井风情,回眸不同的传奇人生……我默立静思,抚今追昔,脑海里翻腾着青岛百年的风霜雨雪,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