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张榜青岛居副省级以上城市前十

青岛市现有创新型中小企业31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35家累计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雏鹰”企业826家“瞪羚”企业343家“独角兽”企业17家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综合得分,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武汉、厦门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前10位。

近年来,青岛市立足“专精特新”主阵地,持续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发展生态、创新要素保障,着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青岛样板”。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评估中,青岛市在市场环境方面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前5位。其中,青岛企业通平台、“云端研发”新模式厚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沃土等做法被作为正面典型推广。

参评城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明显

《报告》显示,参评城市的中小企业数量不断上涨,优质企业培育步伐持续加快,创新动能明显增强。参评城市中小企业由2021年的2679.3万户增加至2022年的2911.4万户,增长率达8.7%。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此外,参评城市的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步伐也在持续加快,已累计培育73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总量超过60%。参评城市2023年授权发明专利总数达63.7万件,占全国总数的69.2%。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报告》显示,各城市积极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实效。50个参评城市中,有47个城市设立了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21个城市实现了区县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国已推动设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服务中心)超过1700家,多层次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已建立31个省级、165个市级中小企业线上服务平台,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稳步推进。

青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6835家

青岛市着力构建“专精特新+四新经济”双重赛道培育体系。全市现有创新型中小企业31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35家(位居全省第一),累计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位居计划单列市第三、副省级城市第八、全省第一);累计认定“雏鹰”企业826家、“瞪羚”企业343家、“独角兽”企业17家,现有“独角兽”企业14家(位居全国第五、北方城市第二)。

青岛市着力构建“大中小+上下游”共生共融的产业链条。4月28日启动青岛市2024年“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5月28日举办新能源汽车、氢能与储能产业链专场对接会,围绕构建大中小紧密关联、上下游协作配套的产业生态,创新打造“产业链+链长+链主”的高效协同推进机制。

青岛市着力构建“企业+平台”一体式贯通创新的赋能网络。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创新力方面,2019年以来,青岛市小微企业技术改造累计扶持企业3270家,奖补资金14亿元,撬动投资超80亿元。在培育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方面,青岛市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家、省级8家。

“青岛政策通”汇集惠企政策超2.7万条

在强化政策兑现方面,目前“青岛政策通”平台浏览量737.3万次,汇集惠企政策超2.7万条,兑付资金超过35亿元,切实提升了惠企政策兑现质效。

在强化融资保障方面,2020年以来,青岛市针对民营和中小企业出台了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融资租赁等财政支持政策,实施融资担保补助政策发放奖补资金1.3亿元,撬动融资担保额度456亿元;实施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累计为银行机构置换不良贷款2.02亿元;实施融资租赁业务奖补政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152.6万元,租赁资产余额增长超88%,对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了显著作用。

在强化人才支撑方面,青岛市持续开展“未来之星”新锐人才引航计划。遴选一批有望带领企业成长为“瞪羚”“独角兽”“小巨人”的核心技术人才,给予培养经费支持,充分释放人才动能,加速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依托纺织服装产业链、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产业链等3个党建联盟,加快推动链上人才高效对接、链上资源高效配置、链上企业互利共赢。

在强化主体地位方面,青岛市鼓励企业利用“一企一技术”赋能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内部科研机构建设,积极争创省、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深入开展“千校万企”活动,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洽谈,推动双方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科研共享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在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主体地位方面,2023年,青岛市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城市。两年实施期间,青岛市将聚焦制造业领域四个细分行业,支持改造企业不少于600家,细分行业90%以上企业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确保规上企业“应改尽改”、规下企业“愿改尽改”;打造100家深度改造标杆企业复制推广,形成数字化转型带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新生态。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