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红礁石 上一版   
下一篇

万古山水一岩茶

王咸彪/图

时令已过惊蛰,我居住的北方小城里仍寒意料峭。有朋友自远方寄包裹来,竟是一枝缀着数枚鲜嫩芽叶的茶条。另外,附有一纸短笺,上有两行字:武夷山上无所有,聊借茶枝寄情思。

我望着茶枝,不由得思量着:武夷山方圆70平方公里,它来自哪里呢?

是来自武夷之魂的九曲溪畔吗?看枝条上的嫩芽饱满晶莹,也只有九曲溪的水才能滋养出如此剔透明亮的叶芽吧。

想朋友乘一叶竹筏从经星村出发,在九曲溪中漫游,仰首观山景,三十六峰与九十九岩尽收眼底。峰岩顶斜、身陡、麓缓,千姿百态,如万马奔腾,气势雄伟,昂首长啸着向东而去。低头看水流,盈盈一水,澄澈清莹,蜿蜒萦回,折为九曲,悠然流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顺溪而下,岸上的茶树随处可见,青翠欲滴。

或许,它来自天游峰吧。

雨后乍晴之日,朋友登上天游峰,站在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上天游的览亭内,凭栏四望,白茫茫的烟云,弥漫山谷。风吹云荡,群峰悬浮,起伏不定。朋友宛如置身于琼楼玉宇,来了一次“天上游”。云烟散去,却发现山麓峰巅、岩隙壑嶂上生长着嫩绿的茶树,看到了独特的“石头上长树”的奇观,见证了岩茶“岩骨花香”的特性。

它可是先民品尝过的那株茶树的一枝?

远在夏商前,古越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西汉时期,闽越王在武夷山建造王城,使武夷山成为江南一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的闽越国一跃成为东南一带势力最强的地方政权,而闽越王城,也成为规模最大的城市。那时,茶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肴,还是先民手中的一杯饮品?看着悬崖绝壁上距今约4000年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有待后人去考证。

它可是武夷君仙宴上茶的后代?

相传彭祖的儿子,不愿为秦始皇所用,渡仙入道,遁隐南蛮,栖止武夷山,在那里隐居一百八十余年。他栽种五谷,采制草药,用茶的内敛、节俭、朴素和清清白白的品性教化百姓。飞升之日,会同皇太姥、魏王子骞十三真人等,以茶开设仙宴,宴请乡人,成仙而去。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尊称他为武夷君。后又有八大仙人之一吕洞宾云游至武夷山,在天游观前种植茶树,茶树枝繁叶茂,盘根虬结,旋绕于水石之间,摘其茶叶制成的茶称之为“洞宾茶”。

自此,世人以为武夷山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道教隐修之士多来遁居,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郭沫若看到武夷山水奇幻百出,处处渗透着道家文化,欣然提笔写下“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的诗句;而“武夷山,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种茶”,则又形象地描述了武夷山道教文化与茶的关系。

它来自状元雷镒用红袍覆盖的那棵茶树吗?

天心永乐禅寺内,僧人正在坐禅,息心凝神,专注一境。他们精心修行,体悟大道,以达到弃恶扬善、普度众生之目的。

寺庙外,朋友看着漫山遍野的茶树,嫩绿绿的雀芽,蓬勃于乱石砂壤之中,接受着风霜的洗礼,吸纳着雨露阳光。忽有所悟:茶树不挑不拣,不执不念,心甘情愿地为人间奉献上一枚清嫩的灵魂,无私地给予世人“香、清、甘、活”韵味的这种精神,已与佛教的教义完全契合在一起,真正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

它可是朱熹亲手种植的那株茶树的一枝?

站在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撰书的“武夷精舍”遗址前,朋友感叹不已。一代理学巨儒朱熹曾在武夷山结庐讲学,长达40多年,开创一代理学之先河,撑起了中国古文化的半壁江山!把当时的武夷山推到了“执全国学术之牛耳”的文化巅峰,所谓“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武夷山一时间成了朱子理学的摇篮“道南理窟”。

想先生当年远弃官场,怀抱一颗赤子之心,在武夷山中教书、创办书院,践行君子的德行,如他亲手种植的茶树一样,谦卑地将根部向下生长,枝叶努力地向上靠近阳光,坚实地立于天地之间。没有畏惧,没有表演,没有功利心,心心念念是对儒学本身的敬意,坦率,恬静,自然。

南方有嘉木,其名曰岩茶,生长于万古山水间,浸润在儒释道的文化中。在这个春天里,我把茶枝斜插在案台的盆景里。于是,武夷山的山水在我眼前氤氲浮动,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弥漫了整个房间……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