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篇

何人不起故园情

五谷杂粮、江河池塘、田野牧场是你的孩子,我们也是你的孩子。你如默默无闻的母亲从自己怀抱中送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自己却越来越苍老。大多数年轻人更喜欢外面的大千世界,除了过年过节,就很少再回来。现在的世界越来越精彩、经济越来越发达,你却越发显得孤独,留下了太多无声无息的眼泪,你就是中国最朴实的地方:农村。

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大多数中国人都聚集在农村,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用乡土中国的话来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所以农村孕育了最初的华夏儿女,是我们的根。如果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那么有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农业社会为主,重人情而安土重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作物于此生长,收成再打好包,运入城市,变成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农村承载太多人成长的回忆:春拔野菜、夏日摸鱼、秋收田间、围炉过冬,勤劳的人们用苦涩的汗水交换甜蜜的果实,农村一座座朴实的平房,挂在墙上落了灰的三四代人的新老照片,任何东西在他们记忆里都是无价之宝,就连那村头的老槐树,蜿蜒而过村中央的那条绵延的小河,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魂牵梦萦的情感寄托。

相比同龄人,我是幸运的,我虽然出生在城市,生长在城市,但是我的父母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每年寒假和暑假,他们都要带我回农村老家住上一段时间。我依然记得五一劳动节回老家,伴随着鸡鸣和空气中甜甜的槐花香,我一改往日在城里家中睡懒觉的慵懒,早早起来出去跑个步回来,这时姥爷就做好了香甜可口的槐花饼。每年夏天回去,晚上最期待的事就是摸知了猴,在凉风习习、蛙虫鸣叫中体验捕捉的快乐。我更忘不了寒假回家,赶年集,大集上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买肉买菜,大家都在置备年货,好不热闹。随后蒸鱼肉,炸丸子,做馒头,写春联,挂灯笼,到了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挨着给村里的老人去磕头拜年,更是大小红包收个手软,那时候大人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我们同龄的小孩子则早早吃完饭在村里放炮,去小河溜冰,挨家串户去要糖果吃,那丝甜味时至今日依然眷留在我唇齿边,幸福了我整个童年。

过去的三年因为疫情和初中的学业稍微繁忙,老家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今年春节回家过年,我发现我再也回不到记忆中的老家了,姥姥和姥爷搬进了城里住进了楼房,过年依然很热闹,但是总感觉少了很多,就连妈妈都说:“再也喝不到柴火灶煮出来的香喷喷的玉米糊糊了。”期间,爸爸妈妈专门带我们去老家老房子走了一趟,因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周边几个村都进行了规划,房子还没有拆,但是马路已经修好了,路比过去的土路宽了很多,整洁的街道、便捷的生活设施,如同城里一般无二。村里还有几个亲戚没有搬走,我趁着爸爸妈妈去串门的空儿,走在那条童年曾经无拘无束玩耍的小河边,虽然再也找不回儿时的痕迹,但看着那整齐划一的规划,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现代化城镇的崛起。

晚上一家人在姥爷姥姥家聊天,爸爸看我情绪不高,说:“你看,虽然在农村我们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但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规模一定会越来越大,农村一定会以一个更新更美的状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就像过去没有高铁,咱们自家也没有汽车的时候,从青岛到老家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一家老小带着孩子拿着东西倒三四趟车,可现在开着车三四个小时就到了”。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啊,农村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乡土和亲情文化已经深深烙在每个人的心中,农村也会像那每年三月吐蕊的杨柳,从不曾辜负每个春天,现代文明一定会给这种乡土文化赋予新的气息,农村作为孕育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的地方,它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胜利油田第二中学

高一14班 王诗雯

指导教师 王宁宁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