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商与法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女方遭男方多次威胁恐吓

胶州法院发出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 记者 刘瑞东 通讯员 郭倩

近日,胶州市人民法院依法发出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对受到暴力威胁的张某进行人身安全保护,切实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李某与张某系夫妻关系,婚后双方感情不和,2023年4月,离婚诉讼未果后,张某提起婚内夫妻财产分割诉讼。诉讼期间,李某的叔叔以李某为被告提起诉讼,称其与李某之间有合同关系,要求李某偿还款项。张某得知该案诉讼信息后,认为该案涉及其自身利益,遂向法院提交第三人参加诉讼申请书,要求参与该案审理。法院向张某送达开庭传票后,李某多次打电话对张某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恐吓,处于不安和恐惧中的张某依法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了解案情,深入调查双方矛盾的前因后果,并结合申请人提交的通话录音、《不家暴保证书》、报警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材料认为,张某的申请符合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定条件。法院在接到申请后24小时内,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裁定:一是禁止被申请人李某对申请人张某实施家庭暴力;二是禁止被申请人李某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张某及其相关近亲属;三是禁止被申请人李某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攻击、威胁申请人张某及其相关近亲属;四是禁止被申请人李某在申请人张某及其相关近亲属的住所、工作单位等经常出入场所的一定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申请人张某及其相关近亲属正常生活、工作的活动。

为切实保障申请人的人身安全,承办法官在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后,立即送达给当事人李某,并告知李某一旦违反上述禁令,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番批评教育后,李某向承办法官承诺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承办法官还将保护令同步送至张某居住地派出所及社区居委会,请属地部门进行协助。

保障弱势家庭成员合法权益,消除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是家庭文明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亲人之间的暴力行为不仅是对个体身心的伤害,更是对一个家庭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应当相互尊重,树立优良家风,妥善化解家庭矛盾,冷静处理家庭纠纷,如果遇到家庭暴力,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下一步,胶州法院将更好地发挥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惩戒、教育作用,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精神健康,维护司法权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官说法】

什么是人身安全保护令?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设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规定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2022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在《反家庭暴力法》的基础上,在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审查、作出、执行等方面作出了更加详尽的规定,重点突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预防功能和时效性要求,更大程度上发挥人身安全保护制度的作用,维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否需要以离婚诉讼为前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不需依附于离婚等民事诉讼程序,也不需要在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后一定期限内提起离婚等诉讼,可由当事人直接提起,适当扩大了人身安全保护令适用范围和代为申请的主体范围。

人身安全保护令有哪些内容?《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下列措施:(一)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二)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三)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四)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规定: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九条第四项规定的“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可以包括下列措施:(一)禁止被申请人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侮辱、诽谤、威胁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二)禁止被申请人在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的住所、学校、工作单位等经常出入场所的一定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活动。

版权所有(c)青岛出版集团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0001583-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