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拆了。”成为近期公司同事口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曾经烙印在每一位老同事脑海中的那片低矮建筑,即将化为城市更新的历史背影,留存在一代人的记忆中。
“中韩”,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名字,并非人们所想的因“有很多韩国人”“中韩贸易园”等而得名,这里当初是一片聚集着天南海北工友、衍生市井百态之地。中韩街道隶属青岛市崂山区,下辖面积61.24平方千米。今天文中所提的“中韩”,特指公司附近的中韩村。
与中韩村的结缘,要从10年前说起。和很多来公司报到的人一样,在红瓦绿树、高楼大桥间穿梭奔波后,我被距离公司西南侧500米左右的一处低矮建筑群吸引了目光。“青岛还有这么破的地方,这是到村里了么?”而后带着这份疑惑,走进公司大院。院内宽阔敞亮、窗明几净;院外三五成群、熙熙攘攘。
那里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揽工人”,也散发着五湖四海的烟火味。低矮的老式平房组成纵横交织的巷子,东北饺子馆、临沂糁汤馆、鲁南烧饼、单县羊肉汤、川菜馆、板面馆……这里聚集着大半个山东的特色名吃,也养育着来来往往的八方客。从海尔路把头的“八方客面馆”起步,算是进入了这片区域的主街,两侧商铺林立,争相叫喊。
“五香毛蛋,热毛蛋——”
“15块钱,15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
置身其间,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牵着妈妈的手,跟着爸爸的自行车赶起了大集,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声音,不禁令人心头一颤,泪腺热胀。
想必看到此处,有人会浮起问号: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对,这是青岛有名的“揽工人”一条街。就像《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到城里的第一站所演绎的那样。若是凌晨4点前后,驱车来到这片土地,稍一停留,你可能会被一群工人围过来,“老板,要我吧,啥都能干!”“老板,我们几个都年轻,有的是力气!”当你摆手说不要时,他们会悻悻地离开,等待着下一辆车的停留。
“四五点的中韩不能随便停车!”这是青岛老司机的忠言劝告,也成为夜幕下“中韩”的另一特色。
饭后,沿街慢行,领略一番人间烟火。路灯下,结束了一天劳作,三五一伙,团团相聚。这边象棋摊上,托腮捻须的、支招说棋的、打灯补光的,算是文静派;那边纸牌摊上,气势如虹的摔牌声、挑衅式的呼喊声、瞧热闹的叫好声,组成了豪放派;再那边,猴子骑车、喷火吞刀的马戏团,又吸引了一众人等……夜幕下,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方寸之间,光着膀子,脱掉鞋子,偶尔再叼上颗烟、呷一口酒,放松着、愉悦着,不住地下意识摸一下刚领不久的工钱,这一刻,仿佛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不喜聚团的一众人,有的颇有生意头脑,将一些旧工具、衣物、书等二手物品聚集一起,摆起地摊创收;有的跟随互联网步伐,玩起了手机直播,手机架、补光灯、话筒等应有尽有,用最纯粹、最真实的嗓音唱出工人心声;有的希冀着一夜暴富,守在彩票店的屏幕前,捏着一摞票期待着幸运女神的出现;有的凭着一身手艺,打出了“五元理发”的牌子,在马扎子上挥舞剪刀,赚起了收成;有的拿起手机和远方的亲人报着平安,笑容满面地逗着孙子,咧嘴挤眉、好不快乐;有的可能因为运气不好抑或是家境不好,直接在绿化带的围墙上、高架桥下的庇荫处、过街天桥的护栏下,以天为盖、以地为床,席地而卧,会起了周公,等待新的一天开始……
因为地缘关系,住职工宿舍的员工偶尔会因为采购来到这片区域,买包烟,买箱水,买本旧书,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有着一段中韩记忆。如今,烟火散尽、物是人非,断壁残垣、街巷不再,脑海残存碎片。
“别了,中韩!”
中韩烟火味,醉却半座城。这些风餐露宿的工人就像街头流动的雨水一般,因城而落,随遇而安,建设着繁华的都市,也成就着万家灯火。他们其中,也不乏因为与中国铁建的相遇,有了新的活计、新的盼头,与我们一道,奉献着心血,建设着美丽中国!感谢他们,也勉励自己。加油吧,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