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 光
我们把家乡叫做老家,我的老家是山东省莱州市,原来叫掖县,是一座千年古邑,直到1985年撤县建市才改成莱州市。老家距离青岛不远,只有一百多公里,所以父母要求我每年必须回老家过春节。
回乡过节,还总要赶在腊月二十八前回家。在胶东,莱州被传统地称为西海,西海地域的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莱州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地处烟台、潍坊、青岛三市交界,所以过春节的风俗和习惯就比较多,包含三地的特色,保持了许多原汁原味的民间礼仪和风俗,繁琐复杂。正是这样,老家春节颇有意味,甚至我时不时地就会思索这些规矩和礼仪隐藏的文化意义。
在我老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辞灶节”,又称小年,是灶神爷回天宫述职的日子,其实大年从“辞灶节”就开始了,从那天起,乡村里就有鞭炮声响起。有副著名的春联儿: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就是在“辞灶节”写给灶神爷的,所以小年这天要吃饺子。在老家,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上马饺子下马面,也就是迎接客人进门要吃面条,揽住腿儿,留住客人,送客人出门必须吃饺子,保佑一路平安。在我的记忆中,特定吃饺子的节日并不多,但是有四顿饺子必须吃:农历六月初一过半年;过冬至,冬至饺子夏至面;腊月二十三日“辞灶节”;再就是腊月三十的大年饺子。这四顿饺子各有特点:六月初一的饺子,新麦子刚收成,面很纯正,是一年中最好的饺子。冬至是白菜馅的,为什么夏至吃面冬至吃饺子?我曾经查过《莱州市志》,对这种风俗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民间却是这样的说法。“辞灶节”和大年三十的饺子以前都是素馅的,因为各路神仙只吃素,不吃荤。而现在生活好了,有的人家忽略了以前的讲究,饺子都包成了肉馅的,而我老家大年三十的饺子依然是素馅的,并且包成元宝的形状,而且花样繁多,大钱饺子、栗子饺子、年糕饺子、花生饺子还有糖饺子……每个品种都有一定的含义。姥姥在世时,每吃到一种花样的饺子,总有一句祝福的话跟在后面。姥姥是非常重视这个风俗的,无论如何,她自己总是要吃栗子的饺子,寓意是祝福孩子们的未来更美好;也总要上学的孩子们吃上年糕的,寓意孩子们未来步步高升;对刚结婚的孩子,总要把花生的饺子放进她的碗中,寓意孩子要花花着生,有儿也有女……妈妈继承了姥姥的这种习惯,却没有姥姥的祝福丰富,这是一种遗憾,非常可惜,如果这种祝福逐步消逝,年味就会越来越淡……
“辞灶节”以后,家家要扫灰,添置家具,置办年货,到腊月二十八日,开始煮肉、炸鱼、打冻、蒸馒头,把准备好的年货做成现成的,春节期间来往的客人多,为宴席提前做好准备,不至于正月里过于忙碌。我要认真说一说老家腊月二十八蒸的馒头,这天蒸的馒头统称为枣饽饽,分为大饽饽和饽饽,饽饽上面插着红枣。一般人家大饽饽只蒸五个,有四五个饽饽那么大,上面插着五个红枣,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供奉祖先,取五福临门、五福迎春的吉祥寓意,供奉完才能食用、待客。大饽饽因为个头大,面揉起来困难,都用杠子压面,所以大饽饽面道劲实柔软,非常可口,用刀切成三角形,吃起来一层一层的,是面食的一大特色。
到了腊月三十就是除夕了,天不亮,母亲就起床忙碌起来,早上要做干饭汤,干饭汤被称为“陈饭”,主要食材是小米、花生、黄豆或者绿豆,有条件的配齐五谷杂粮,外加萝卜丝、瘦肉丝、粉条儿,爆锅做成,要多做,不光腊月三十早上吃,还要把多余的留下来,正月里每天早饭都挖上一碗,再添汤熬上一锅吃,吃陈饭,寓意是家底殷实,每年都有余粮存款。早饭后,开始贴春联,请影(影:悬挂起来的宗谱),准备祭祀的贡品。贴春联的时候还要更换桃符,把每个窗台上放上七粒黄豆,以期盼来年的五谷丰登。
祭祀先祖的贡品也是有讲究的,要准备五种菜,三盘点心,五种菜都有美好的寓意:有丸子(团团圆圆),有煎豆腐(都有福),有鱼,有肉和青菜……都准备好后,待下午请三代宗亲。在老家农村,相同家族的人聚在一起,要在祖坟上请列祖列宗回家过春节,要请有文化的老人宣书,其实就是给列祖列宗写回家过年的请柬。我堂叔跟着大爷爷在青岛出生,退休后因病在青岛去世,他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那年春节前,姑姑突然给家里打来电话,说她做梦,梦见堂叔春节期间在村里孤独地溜达,没有地方过年。父亲一听,刹那间泪流满面,让我把堂叔的名字写在了宗谱上,也填在了影上,宣书时再三叮嘱,不能漏掉了堂叔的名字。
其实,这肯定是迷信,可是没写进宗谱的时候,姑姑就做梦,心里就没得到安慰,甚至是一家人的心理上都得不到安宁。写上了,填到影上了,心里就妥实了,堂叔的魂灵也有了依靠,不再孤独流浪。腊月三十下午,一个家族聚在一起,放鞭炮,把宣的书烧了,告知祖先,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请完列祖列宗天已近傍晚,回家要张灯,在院子里放好拴马桩,用草木灰撒尘,做成粮囤的样子,然后下面条,在影前上香点蜡烛……一切都像是真实的一样,列祖列宗要骑马坐车回到府上,一家几辈人团团圆圆地过春节。
接下来吃年夜饭,在家里守岁,天黑后,有的家庭还要请回增福财神。守岁时的年夜饭上,必须要一道“热合菜”,我家四叔的厨艺最高,热合菜做法很讲究:白菜横着切丝,五花肉切丝,加猪大肠丝和粉丝、香菜,大蒜爆锅,炒好后,还要浇上用醋泼好的芥末,吃起来五味俱全,象征着一家人和气热闹,日子红火。包好的大年饺子上压着桃条和黄纸寓意为饺子的“封条”,这也是一个风俗,大年夜的饺子要封住,凶神恶鬼不能掠夺。守岁到零点下饺子,大年三十的饺子是带汤盛的,家庭成员每人一碗,随机端起,看看碗里能吃到什么花样的,对未来的一年从心底会有什么样的渴望,当然了,最高兴的还是吃到大钱饺子。无论是谁,都欢乐开怀,那热烈的气氛是家庭中最幸福的时刻……吃完饺子一个家族的亲人,就聚在一起相互拜年祝福,奶奶在世时,爸爸和叔叔们带着我们小辈的子孙,一起给老影上的列祖列宗磕头,再一起给奶奶磕头。我爷爷三十九岁去世,奶奶从四十岁守寡,拉扯着父亲兄妹六人艰苦生活,直到九十三岁去世。奶奶在世时,尽管父亲在外工作,但是春节必须回到村里,守着奶奶过年。或许就是这个原因,父亲要求我无论在哪,春节必须回老家。
在我的老家,春节一共过三天,大年初一,在村子里走家串户,给亲属邻居拜年,说起来一年到头,邻居亲属天南地北,只有在正月初一才能短暂地聚在一起,叙叙亲情旧情。正月初二,侄子侄女拜姑姑,去姑姑家看亲。正月初三早晨,也要包饺子,吃完饺子送列祖列宗离开,取下老影后,闺女才能回娘家,老家的传统是女儿女婿不能看到娘家的宗谱。在正月初三的早上,在送列祖列宗的同时,一些出海的渔民还要祭拜海神。女儿回门后,春节就结束了。接下来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间,走亲访友、踩高跷、舞龙灯、把欢乐的气氛一直延续下去。
莱州以县城为界,分为掖南、掖北,仅仅一城之隔,风俗习惯也有区别,掖北的春节要延续到元宵节,元宵节后才送列祖列宗离开,春节才结束。
这是在老家过年的规矩,是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细想起来,这些传统都存在着合理的道理,有期盼也有纪念,有留恋也有向往,每一个细节中都包含着亲情、和善、祈祷和对未来更美好的追求。至于存在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地域底蕴,我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只是觉着这些传统继承下来是应该的,必要的,少了一个程序,就觉着春节过得不完美,也不完整,这种心理上的慰藉和期望落实到具体的传统,把心里的所思所念做成具体的事,还是非常值得的。
奶奶去世后,我曾想把父母接来青岛过春节,想法还没说完,他们就拒绝了我的请求:“去城市哪像过年?过年就是过年,再远的人也要回家。影不挂了?亲戚不走了?那些传统和规矩不用继承了?”
生活要有仪式感,春节期间的传统和规矩给生活增添了仪式,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牵挂和祝福。传统和规矩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辞旧迎新的换岁时刻,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盼头和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