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看书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了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在想,这半亩方塘是比喻什么呢?首先它应该比喻我们手中的书,我们手中的书就这么一本书,但是它含藏着万千气象,因为有万千气象,天光云影在这书中映现,所以书也就充满了魅力。这半亩方塘还比喻什么呢?我想它应该还比喻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不仅仅是心脏,还有灵魂,所以叫作“心灵”。心灵的源头活水在哪儿呢?在天光云影。天光云影比喻什么呢?那就是人类文明的美好的景象。我们的心灵就像半亩方塘,我们的心灵天光云影共徘徊,为什么我们的心灵如此鲜活?因为有源头活水汩汩而来,这个源头活水就是书带给我们的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书,特别是作为现代文明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伴随着书本长大的。
在我做校长时,引导老师和学生去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我在学校倡导书香校园,引导孩子们大量阅读经典。有一年高考结束之后,报纸的记者到学校去采访,我跟十几位学生一起接受了采访,学生们谈到,他们的成长都得益于大量的阅读。那一年,考上北京大学的一位同学,跟记者说,他在高一那一年就读了100多本书。我就问他,这100多本书是怎么读的呢?他说有的书精读,有的书略读。精读和略读是读书必备的两种方法,有的书一定要精读,所谓精读深思,循序渐进,建立精神的根据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至少有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应该成为他精神的最初的根据地,这样的书可能要读一辈子。有的书要略读,就像诸葛亮所说的,不求甚解,观其大略,得其大意。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既能建立精神的根据地,又能够博览群书,广开视野。
读书也是一个明理的过程。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取人生的道理、世界的道理。我们让学生读书,不仅仅是让他得一个高分,是让他明白人生的道理和世界的道理,让他发现生活的美丽。我们会看到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比如说学习困难,比如说不喜欢学习,比如说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空心病,有很多疗愈的方法,但是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读好书,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可以启发智慧,可以丰富心灵,可以疗愈心灵中的疾患。一本好书就是一副良药,甚至我认为当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你就用这个办法,引导孩子开始读书。从他喜欢的书开始,跟他一起读,一起来品味,就能使孩子慢慢走出精神的阴影。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他都不会抛弃你。
但是,读书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如何寻找确定性?我们仔细思考的话会想到,第一就是引导孩子读书,唤醒阅读力,这好像是不确定的世界中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情。但是光有这件事情还不够,我认为还要唤醒创造力。这个世界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不创造就不能适应世界的发展。我认为,一个孩子只刷题可以考上比较好的大学,但考不上特别好的大学。
那么怎样培养这些能力呢?我认为有一个根本就是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发展的道路,唤醒阅读力、唤醒创新力、唤醒创造力。
一个孩子到了高中,还是靠老师和家长催着来学习,实际上还是没有教育成功。真正发展好的孩子,包括高考考得好的孩子,都有一点,自主发展能力强。我认为家长在必要的时候适当放手,你的陪伴不是盯梢,你的陪伴是伴着他一起成长。在此,我想用罗曼·罗兰这句话来总结,“创造才是欢乐!”引导人走向创造的道路,它会充满快乐。
但是光有创造力还不够,需要有善良心的人掌握科技,所以要有至善力。
道德是真理的灵魂,如果道德缺失了,所谓真理就不存在了,而至善是道德的灵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四书的纲要。《大学》是四书之首,虽然出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具有纲领性的作用。而大学之道的纲领性,体现在三纲八目,这三个纲领是纲领中的纲领,就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教育最高最终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道德经》,谈道谈德。开始老子说,道是不可言说的,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可言说。但是经过了五千字的言说之后,他最后说了这么几个字,“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天地之道是天地万物而不害,圣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只管做好事,不要去争。争是这个世界纷乱和残酷的主要因素,所以他提出一个观点叫作“上善若水”,这是道家的思想。儒家思想是“止于至善”,而在西方,苏格拉底临终的时候,他的学生问:“老师,我们将来怎么办呢?”他说,你们要把你们认为最善的标准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要以善在这个世界上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