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丈量世界让成长更有力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会导致出现许多问题。譬如说有的孩子“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尽力,对物不珍惜,对己不要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亲情观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呢?我想其中主要原因是跟他们的阅读、见识、体验和价值观有直接的关联。那么,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什么?
首先,面对社会上各种困惑和孩子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要审视读书的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期,在这个时期,部分学生和家长目前出现的情况,对孩子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指导,使孩子的学习阅读停滞不前。我们孩子阅读有以下这样的困惑和障碍:第一是阅读条件,孩子真正用于读书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第二,阅读内容方面的偏狭,孩子阅读现在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应试化、功利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导致孩子对名经典、名著的阅读失去了兴趣,或者经典被冷落的状况。第三,孩子的能力欠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知识储备不足,专注力不够,他们在阅读行动上非常犹豫,缺乏耐心,不能坚持,导致阅读走向肤浅。这些现实的问题影响了青少年读书的热情、读书的投入以及最终读书的效果。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阅读可以让青少年得到思想启发,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涵养浩然之气。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补齐孩子的能力短板。阅读可以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唤醒他们的内驱力、目标感、责任感,涵养家国情怀,搭建他们的中国筋骨和世界格局,让他们的成长更有力量。
第二方面,营造阅读氛围,让读书成为习惯。学校一定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因此,我们在工作之中,创设阅读条件、教师阅读引领、家校亲子共读。现在都提倡书香校园,何为书香校园?书香校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认为应该具备七个“有”:有书,有时间,有场所场景,有教师的引领,有同伴的互读,有学校的展示和评奖,有亲子的陪伴。这才构成书香校园的完整链,一个场域。
第三,构建多维课程,将阅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我们开设了阅读大师课程、“阅读+节日”课程、阅读拓展课程。我们进行了阅读拓展课程,有“群文共读+整书阅读”“课内阅读+课外延伸”,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读,还教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读一本书,不仅让学生读出内容,还要读出结构、特点,还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读出本文章的主旨,还要联系自己曾经有过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读出生活,读出自我。还有一点是读出问题。这样的话,学生读书不是一个面,而是一个纵深的点、纵深的线,读书就非常具有深度。我们强调阅读和写作的二者关系,不能光阅读不写作,要二者相结合。如果写作是“问渠那得清如许”,阅读就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写作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阅读就是“不尽长江滚滚来”。读书和写作要齐头并进。
有爱的地方,阅读不止。引导青少年爱读书,不仅要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用爱与期望,用科学的方法,点燃他们内心的阅读欲望。既要有传统优秀的阅读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在移动互联时代、在人工智能走入我们生活之际,学校有责任引导青少年善用互联网资源培养阅读习惯,明辨是非力,保持专注力,抵御各种诱惑,避免阅读走入简单化、功利化、形式化。要不断尝试新的阅读形式,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真正促进阅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